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调研报告发布:近八成骑手日均在线8-9小时,工作生活平衡成新趋势
当李嘉崑送完最后一单外卖,他的“第二份工作”才刚刚开始——这位江门鹤山的90后骑手,会和朋友准时出现在河涌上划龙舟。“划船有瘾!夏天基本天天都去,有一次夜里11点还临时起意去玩。”今年,他和朋友花2万元合买了一条龙舟,将骑手与龙舟手的双重身份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种“斜杠青年”现象,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县域的普遍图景。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联合南方报业南方社会发展智库,深入惠州博罗、江门鹤山等6个县域开展实地调研,发布《扎根小城,活力骑迹:粤港澳大湾区县域骑手的新生活图景》报告。数据显示,近八成县域骑手日均在线8至9小时(含候单时间),其中45.6%骑手工作8小时左右,31.6%工作9小时左右,平均有效跑单时长稳定在5.4至6.6小时之间。
调研发现,县域城镇化进程与平台经济扩张形成共振。以博罗和鹤山为例,2014-2024年间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5.74万和4.33万,彻底打破“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固有认知。参与调研的研二学生卢慧珊感叹:“原本以为县城会冷清,没想到夜市、商圈比大城市还热闹。”
这种人口集聚效应直接推动就业形态升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4亿人,其中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成为主力军。报告显示,鹤山专职骑手月均收入4947.6元,博罗为4200元,均高于当地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鹤山3147元,博罗3241元)。62.2%的受访骑手月收入超5000元,鹤山骑手王桦勇坦言:“跑得越勤工资越高,我每月八九千元,养两个孩子虽然有压力,但动力更足。”
工作强度温和是另一大吸引力。80%的骑手认为当前强度“一般”,45.6%骑手通过灵活安排候单时间实现“工作生活两不误”。这种“择优从骑”现象背后,是县域劳动者对职业性价比的理性权衡——王桦勇在鹤山做骑手6年,正是看中“时间自由、收入稳定”的优势。
调研显示,54.44%的骑手对工作生活平衡“比较满意”,16.67%“非常满意”。王桦勇的日常轨迹颇具代表性:白天跑单,晚上回农村老家陪孩子吃饭,周末和朋友打篮球、划龙舟。这种“县城-乡村”双栖生活,在大湾区县域骑手中颇为普遍——博罗、鹤山本地户籍骑手占比均达59%,东莞道滘为45.81%。
对外地骑手而言,县城的“安居成本”更具吸引力。“一个月工资能买一平米房子,这是在大城市不敢想的。”一位来自外省的骑手计划攒钱买房后接父母来广东养老。数据显示,县域骑手中男性占比92.2%,女性占7.8%,性别结构与职业特性高度契合。
尽管性价比优势突出,但社会保障缺失仍是县域骑手的痛点。与普及率较高的新农合相比,城镇职工社保的自缴成本让不少骑手犹豫。为破解这一困境,美团等平台率先行动:2021年探索骑手社保,2022年试点“新职伤”保障,2024年形成养老保险补贴方案,并于2025年10月27日宣布全国骑手养老保险补贴全覆盖。
根据方案,对月收入达到缴费基数下限且近6个月有3个月达标的骑手,平台补贴50%的养老保险费用,次月初直接打款至个人账户。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完善保障体系:东莞道滘镇开放社区骑行送餐权限,开设“骑手友好餐厅”,中山大学研究员姬广绪评价:“这些细节关怀让骑手真正融入城市。”
随着调研深入,卢慧珊逐渐理解年轻人选择县域骑手的深层逻辑: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限制,新业态创造多元就业机会,而按单计酬、收入透明的规则,让骑手成为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理想选择。正如报告所言,县域正通过“数字赋能+业态创新”,构建起包容性更强的就业生态体系。
(南方日报记者 贺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