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来宾11月19日电 题:广西千年古琶茶“链”起茶香与财富 赢得海外知音
作者 张广权
初冬的桂中山区晨雾缭绕,广西象州县妙皇乡的古琶茶茶园宛如披着轻纱的绿色画卷。58岁的茶农罗秀华穿梭在自家3亩茶园间,熟练地采摘嫩芽:“光采茶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家里增收约2.5万元人民币。”这片承载着千年茶香的土地,正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创新的融合,走出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

图为象州县妙皇乡的古琶茶茶园。翟李强 摄
11月18日,参加“探寻产业数智赋能 共话高质量发展”——2025年境外媒体来宾行活动的30余家海外媒体代表,走进这片千年茶乡。据《茶经》记载,象州早在唐代便是岭南主产茶区,而古琶茶因主产于妙皇乡思高村委古琶村得名。2020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活态文化载体。
在妙皇乡古琶茶制作技艺研学基地,市级非遗传承人冯康玲正展示着独特的炒茶工艺。“每批茶青特性不同,必须凭经验调整火候和手法。”她将新采的茶青倒入铁锅,双手如行云流水般翻炒,茶香瞬间弥漫整个作坊。这位曾放弃城市茶艺师工作的“80后”,不仅改良了传统工艺,更通过“非遗+研学”模式,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体验中国茶冲泡。翟李强 摄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靠茶吃饭’,这门手艺才算真正活起来。”冯康玲创办的研学基地每年吸引超千名青少年体验制茶,更开发出冷泡茶、茶拿铁等10余款新品。在她看来,将传统茶饮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是古琶茶走向世界的关键:“我们要打造具有象州特色的招牌茶饮,让世界品尝中国茶的年轻化表达。”
泰国媒体人诺帕里·卡蒙苏万在研学基地完成了首次中国茶冲泡体验:“老师告诉我,水温、浸泡时间和注水方式都会影响茶汤层次,这背后是中国几千年茶文化的智慧沉淀。”来自老挝的瓦萨娜·西索万则被古琶茶的独特风味打动:“我要把这份茶香带回老挝,让更多人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

图为海外媒体代表体验炒茶。翟李强 摄
数据见证着这片茶山的蜕变:妙皇乡现有古琶茶种植面积1200余亩,年产值突破600万元。通过“茶园+研学+民宿”的茶旅融合模式,当地打造出“三月三”茶旅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升级茶研学院、文旅设施,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我们正在建设茶文化博物馆,开发茶香皂、茶面膜等衍生品。”妙皇乡党委书记黄钰钧透露,未来将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茶文化交流,让古琶茶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使者”。从深山茶园到国际舞台,这杯承载着千年技艺的茶汤,正续写着新的传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