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晋中11月19日电 (高雨晴) 在财政收入有限、老龄化程度深的欠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山西省榆社县通过创新实践“五个一点”资金保障机制,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11月19日,晋中市辉煌“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谭国栋详细介绍了这一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榆社县作为省级重点帮扶县,老龄化特征显著:全县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4%,农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超过85%。面对传统养老模式资金缺口大、可持续性差的困境,当地政府经过三年试点,最终形成“财政支持一点、集体自筹一点、个人负担一点、自力更生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
“过去尝试过多种模式,但资金来源和长效机制始终是瓶颈。”谭国栋坦言,新模式通过整合政府、集体、个人、社会四方资源,构建起“政府兜底+集体补充+个人参与+社会助力”的立体化养老网络。
财政投入筑基础:榆社县连续三年将养老服务纳入财政优先保障范围,累计投入1200万元用于养老驿站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个站点达到“七有”标准(有场所、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记录、有标识)。
集体经济强支撑:引导各村统筹光伏收益等集体资金900余万元,专项用于支付养老驿站厨师、保洁等岗位工资,并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营费用。云簇镇桃阳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年增收20万元全部用于养老服务。
个人适度分担原则: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原则,每人每天收取10元服务费,涵盖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行、助乐、助急“七助”服务。针对特殊困难群体,通过“以工代费”方式抵扣费用——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通过帮厨、种植“共享菜园”等参与服务。
自力更生增活力:全县162个养老驿站均配套建设“爱心菜园”,由老人自主种植蔬菜供应食堂。箕城镇北马会村创新“时间银行”制度,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可累积积分,兑换未来养老服务。
社会捐赠拓渠道:通过设立“孝老爱亲”公益基金,发动乡贤、企业捐赠资金及物资。三年来累计接收社会捐赠超300万元,建成“爱心厨房”15个,配备康复器材800余件。
通过“五个一点”机制,榆社县实现养老服务从“政府包办”向“多元共治”转变。目前全县169个行政村建成居家养老服务驿站162个,覆盖率达95.8%,农村老年人满意度达98.3%。特别在医养结合方面,与县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配备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治”。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位老人都能‘养老变享老’。”谭国栋表示,下一步将推广“智慧养老”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精准度,同时探索“养老+旅游”“养老+文创”等新业态,打造山区养老服务样板。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