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刘紫薇
□ 法治日报记者 文丽娟
“好饿,好想吃一顿饱饭”“妈妈,我好饿”“您的爱心帮助改变毛孩子的命运”……这些煽情的文字和流浪动物凄惨的照片,正在部分电商平台上泛滥。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大量以“××救助组织”为名的网店,通过售卖“流浪动物口粮”等虚拟商品,吸引消费者进行“云投喂”。消费者下单后,商家承诺将善款转化为犬粮等物资投喂流浪动物,但真实情况却令人存疑。
虚拟商品背后:善款去向成谜
记者发现,这类虚拟商品价格多在1元至20元之间,商品描述中充斥着煽情文字和流浪动物照片。然而,当记者询问商家投喂的真实性时,多数店铺选择沉默,部分店铺甚至在短时间内下架商品或直接注销。
今年7月,上海的小李在购物平台为自家宠物猫购买罐头时,顺手下单了标价5元的“流浪动物基地照顾毛孩子”虚拟商品。“价格不贵,就当献爱心了。”但付款后,小李询问客服如何证明善款用于投喂流浪动物时,对方“已读”却不回复。最终,该店铺消失不见,小李怀疑自己被骗。
类似遭遇也发生在北京的周女士身上。她两次下单“云投喂”商品后,发现一家店铺清空商品,另一家直接关店。客服对善款去向的询问始终不理会,而店铺月销量却高达10万+。
模板化操作:图片与文案高度雷同
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店铺的经营主体多为个人,商品链接标题类似“云投喂救助流浪动物”。部分店铺使用的图片素材高度相似,甚至完全一致。例如,“流浪宠物救助××”和“关爱流浪动物××”两家店铺使用了同一组救助者喂养流浪狗的图片,出镜人物、环境等细节一模一样。
记者通过智能识图发现,这些图片来源于天津一家名为“××小院”的救助基地。但该基地工作人员表示,从未运营网店,也未授权任何网店使用照片或筹集善款。当记者询问使用其图片的店铺客服救助基地位置时,一家称位于湖南永州,另一家则未回复。
善款流向不明:商家拒绝公开账目
商品详情中,商家会图文并茂地介绍救助流浪动物的意义,但并未说明善款会发到哪些救助基地。记者随机询问几家店铺,包括救助基地位置、名称及善款流向等问题,大部分店铺未予回应,或只有客服机器人机械回复,个别店铺仅简单回复城市名。
此外,记者发现部分店铺名称令人生疑。例如,“××省流浪动物爱心救助中心”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等网站查无此机构,且商品配图中的名称与店铺名称不一致。
更令人担忧的是,没有店铺主动公布收益与账目明细。记者询问客服时,大部分客服不予理会,只有两家客服回应称,因人力、物力问题未梳理账目。一家名为“关爱流浪天使××”的店铺客服发来几张小狗进食的图片和视频称,“平时基地还有很多事要做,所以没有做这个(账目)明细”。
调查实录:商品下架与店铺注销频发
调查过程中,记者在6家店铺挑选了10条价格不同的“云投喂”商品链接进行付款。商品很快显示“已发货”,并在一两天后直接显示“已签收”。但一周后,记者发现商品均已下架,其中4家清空了商品,1家改为杂货销售,还有1家名为“××省志愿服务基金会”的店铺已经关店。
该店铺标价1元的“流浪动物爱心捐款”商品链接,在下架前已售出10万+的销量;另一个标价1元的“慈善募捐流浪毛孩救助站捐赠”商品链接则售出6万余份。
这些现象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质疑:网购云投喂流浪动物,真的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