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通10月1日电(记者 高萌 葛勇)‘当——当——’
濠河畔,码头边,一座砖红色西洋风格钟楼响起穿越百年的钟声。钟楼下方立着一块斑驳的铜牌,上书‘大生纺织公司’五个鎏金大字。这座承载着近代民族工业记忆的建筑,正是记者跟随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团在南通探访的第一站。
1894年,41岁的张謇高中状元。这一年,甲午战争的炮火击碎了‘天朝上国’的幻梦,《马关条约》的签订更让这位新科状元痛心疾首。‘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则不敢苟惜目前之微名’,张謇毅然放弃仕途,在南通开启‘实业救国’的征程。他以《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为理念创办大生纱厂,首年即盈利2.6万两白银,随后构建起涵盖纺织、冶铁、造纸等30余家企业的产业帝国,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如今的大生纱厂已发展为江苏大生集团。集团党委书记漆颖斌站在数字化纺纱车间里介绍:‘这座活标本保持着‘三不变’——名字、主业、厂址未变,生产经营130年从未中断。’智能机械臂取代了百年前的手工纺车,但‘枢机之发动乎天地’的匾额依然高悬,见证着传统产业在智能制造时代的涅槃重生。
张謇的救国宏图远不止实业。目睹江河泛滥之害,他创办中国首所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为破除‘教育荒原’,1905年建成通州师范学校,随后在南通兴办350余所中小学;更参与创建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现代院校。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杜嘉乐指着苑内中西合璧的建筑说:‘这座1905年建成的中国首个博物苑,采用园林式布局,让科学知识融入百姓生活。’
资料图:濠南别业正门两侧的紫藤,一棵白花如雪,一棵紫英似霞,每年春日竞相绽放。来源:视觉中国
在张謇故居濠南别业,95后讲解员高天赐正为游客讲述主人的传奇。这位工作五年的青年发现,观众关注点各不相同:日本游客好奇张謇70天的东瀛考察,学生们则追寻母校的历史渊源。‘张謇对南通的影响渗透在每个角落’,高天赐指着濠河介绍,这条30里环城水系串起的不仅是五座城市公园,更连接着医院、剧场、养老院等民生设施——‘一城三镇’的格局至今仍在造福市民。
资料图:濠河如翡翠项链环绕古城,见证着张謇‘做一分便是一分’的实干精神。泱波 摄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即不与草木同腐。’从大生纱厂的机器轰鸣到环濠河文博群的文化滋养,张謇留下的不仅是实业遗产,更铸就了爱国、诚信、民本的精神丰碑。这种跨越百年的传承,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