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清华园深情送别科学泰斗杨振宁:103载传奇人生落幕

时间:2025-10-19 11:02: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曹子健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孙晨慧)秋雨绵绵,清华园内高等研究院的红砖小楼在寒潮中静默肃立。这座承载着百年学术传承的建筑,因一位科学巨匠的离去而笼罩在哀思之中。

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生前工作的高等研究院二楼办公室,曾悬挂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对联,如今成为跨越时空的见证。

就在十多天前,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刚揭晓,而杨振宁与李政道在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共同获奖的往事,再次被科学界铭记。当年35岁的杨振宁,以颠覆性理论震惊世界。

清华园高等研究院外景

故园终老:科学殿堂的最后守望

这座三层红砖建筑不仅是杨振宁晚年工作的地方,更是其父杨武之教授曾执教的故地。10月18日当天,清华大学官网首页转为黑白色调,高等研究院一楼教室内摆满白黄菊花,中央悬挂的杨振宁照片中,他睿智的目光仿佛仍在凝视这片土地。墙上的历史照片定格了这位科学巨匠的诸多瞬间。

来自成都的戴雨宋女士特意赶来吊唁:"杨先生在民族最艰难的时刻仍坚持科学报国,是真正的脊梁。"寒风中,前来悼念的人群在菊花前久久驻足,表达着对科学泰斗的深切缅怀。

清华学子在缅怀室吊唁

科学丰碑:改写物理学的革命者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师回忆,杨振宁父子两代人与清华的深厚渊源始于1929年。当时7岁的杨振宁随父迁入清华园,在此度过8年少年时光。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后,他开启了传奇的学术生涯: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解决了一维量子多体难题。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更以颠覆性突破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

1971年,杨振宁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他向周恩来总理提出的"科研理论结合实践"建议,对中国科技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缅怀室现场

家国情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物理系大二学生赵林屹通过杨振宁倡议的"攀登计划"入校,他感慨:"杨先生不仅推动清华物理系发展,更影响了整个中国科学界。"1978年,杨振宁针对中国科大少年班提出"因材施教"理念,强调"让学生自由吸收知识,支持特长发展"。

2011年专访中,他引用艾略特诗句"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道出与清华的深厚羁绊。从7岁初入清华园到81岁回归执教,这位科学巨匠的人生轨迹在清华园画下完美闭环。

如今,高等研究院的黑板前似乎仍站着那位眉目清秀的物理学家。窗外秋风萧瑟,室内菊花绽放,诉说着一个时代对科学精神的永恒追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