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杭州一楼带院二手房纠纷:妻子付3万定金后反悔,合同争议何解?

时间:2025-11-06 07:23:04 来源:娱乐八卦木木子 作者:娱乐八卦木木子

杭州一位妻子瞒着丈夫,深夜打款3万元定金抢下一套总价171万多的一楼带院子二手房,然而转身却发现房屋存在漏水、墙裂、霉斑甚至疑似地基下沉等问题。丈夫坚决反对购买,双方僵持不下,妻子甚至抛出“不买就离婚”的狠话,链家与房东则坚持按合同执行。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

事件回顾:冲动购房埋下隐患

事情发生在10月15日晚,地点位于杭州临平的旭辉府小区。中介带看完房后,正值晚饭时间,卞女士当场决定购买这套101平方米、带院子的一楼户型。她心中那股“终于能过上有院子的日子”的冲动,让她忽略了谨慎,没和丈夫商量便直接转账付了定金,甚至来不及发朋友圈分享。

一楼带院子的户型,确实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版本。晾衣服、养花、孩子跑来跑去,这些场景都极具吸引力。然而,问题几乎是在定金到账后立刻冒了出来。卞女士后来补看的视频里,墙角的水印像晕开的墨,窗帘拉开那刻,潮味扑鼻。她这才发现,第一次看房时,窗帘和摆件挡住了关键位置,这些瑕疵都没被看见。


家庭分歧:独立愿望与现实考量

卞女士的丈夫得知后,态度非常明确:不同意购买。他的理由也很实在,两人就在同一小区已经有套房,家里两个孩子还小,爷爷奶奶在帮忙带。他觉得没必要再折腾一套,尤其还是一楼这种容易返潮的户型。

更扎心的是,他觉得这次买房太冲动,既没多看几套横向对比,也没做质量排查和价格测算。他抱怨道:“中介也没联系过我,家里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一个人拍板?”

这对夫妻的沟通迅速升级。当丈夫提出反对时,卞女士话很硬:“你要是不同意买这套房子,我就要离婚。”这话像把门狠狠摔上,背后其实是她对“搬离父母同住”的强烈愿望。她想独立一个小家,院子是那个愿望的具象。换句话说,这是买房,更是“生活关系的重置”。

价格争议:划算与否成焦点

价格也被摆上了台面。丈夫给出了市场对比:同小区108平不带院子的,价格在157到158万元;而这套101平带院子的却要171万多,并不算“捡到便宜”。他质疑道:“中介一直说很划算,但我看不见这个划算在哪里。”这句话在很多人心里产生了共鸣,毕竟“划算”是最容易被情绪推着走的一个词。

中介与房东:坚持按合同执行

卞女士找链家杭州临平光合映店协商退款,对方表示房东不同意退定金。店长的回应很标准:“经纪人已带客户查看所有房间,没有隐瞒;签约是在客户本人确认后完成。”链家还书面补充:“签约前客户曾两次带家人看房,签约时与业主核实了房屋主体无漏水;如果客户继续履约,业主愿配合维修;解约需双方协商退款金额,目前没达成一致。”


房东王先生的态度更硬:“合同上写了‘乙方确认已实地查看房屋,对外观状况全面了解,不得以房屋瑕疵为由解除或免违约责任’。既然签了就按合同办,我一分钱也不退。”卞女士起初提出退2万元,丈夫后来降到1.5万元,房东都拒绝了。

法律视角:定金退还的法律依据

那么,定金到底能不能退呢?民法典的逻辑很直白:买方违约,定金不退;卖方违约,定金双倍退。具体到这件事,如果认定买方因个人原因不履约,那3万元定金通常按约不退;如果能证明房屋存在重大隐瞒的质量问题,且影响交易基础,则卖方或中介存在过错,退还甚至双倍退都有法律空间。

关键在证据:是否“主体无漏水”的承诺与实际不符,问题是否达到“重大”的标准。中介的责任也写在民法典里:涉及签约的重要信息必须如实告知。有业内人士提到,一楼房源常见渗水、返潮、管线改造复杂等风险,尤其是带院子,外墙、排水、地面高差是必查项。如果中介刻意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委托人利益,不仅中介费要泡汤,还得赔偿损失。


但话说回来,实践中举证“隐瞒”和“重大问题”的门槛不低,买方需要照片、视频、第三方检测、聊天记录等一并形成链条。

类似案例:提供解决思路

这不是个孤例。2025年就有违章房定金纠纷被调解的案例。张志与孙华口头约买房,付了2.5万元定金,之后发现房屋无权属登记且属违章建筑,过户没戏;索要定金不成后起诉,最终在法官调解下卖方分期返还定金。这启示我们:产权、过户可行性是第一关,过不了,后面全是扯。

再看一个对比:北京朝阳核心区豪宅过户受阻的案例。港籍买家陈某曦签约、付款、装修入住都完成,但因抵押查封导致过户长时间卡壳。北京高院最终判决解除查封、注销抵押登记,推动过户。这说明权属风险不是只有“违章房”才有,高端项目也可能踩坑,合同、权属、抵押状况要层层核验。


还有中介服务的角度:海淀某案里,买方因为资金不到位不买了,法院判其照样付中介费。意思很明白,“不买”也不等于“没发生服务”,合同说了算。这和当前事件有点像:签约已走到台前,解约的代价不只是退不退定金,还可能牵连中介费、违约金、维修承诺的兑现。

购房建议:如何避免类似纠纷

回到杭州这件事,最大的刺在于“先付定金,后发现问题”。这背后有两个现实:一是买方的尽调仓促,二是卖方与中介的披露边界。有人会问,“签约时不是说了主体无漏水吗?”这句话需要被验证——主体是否指结构与承重体系,还是泛指“房屋整体”?如果是结构层面无漏,但内墙、外墙、窗台、管道渗水依旧普遍,那承诺的边界就成了关键争点。

换个更生活化的角度:看一楼带院子的房,别只看院子。雨天去看一趟,地面是否有积水;用手摸墙角,潮不潮;把窗帘、家具都挪开看看是否遮瑕;问清排水走向和防水施工记录,有没有近年维修单据;最好带个简单小工具,水平尺、手电、纸巾,纸巾一贴就知道墙面是否渗水。这不是多余,是给自己留证据的过程。


家庭矛盾:独立生活与家庭分工的拉扯

对这家人而言,真正的矛盾在“独立生活”对“家庭分工”的拉扯。卞女士想和父母“友好距离”,丈夫看重现实托育与财务稳健;一个要空间,一个要稳定,买房成为两种生活方式的投票。这类矛盾不靠“坚持”解决,靠信息透明和共同决策。

说到底,买房是两个人的事,签字是一个人的事,风险却是全家的事。

解决路径:继续履约或坚持解约

目前的路怎么走?如果继续履约,链家称可协助与业主沟通维修,这需要把维修范围、期限、责任写进补充协议,最好约定问题复发时的处置方式。如果坚持解约,焦点会落在“瑕疵是否重大且被隐瞒”与“合同条款适用”上。这时第三方检测报告和看房遮挡证据会是关键增量。

不管哪条路,别再用情绪把事推进,改用证据把事说清。有一点必须强调:定金不是“可退心安钱”,是“风险共担的第一步”。签之前,多走一步核验;签之后,别指望反悔能轻轻松松。中介也别把“划算”当万能词,房子的真实状况永远比促销话术更重要。


结语:合理解决,留住美好

网友希望尽快有一个合理结果,这很现实。合理不仅是“钱退不退”,还是“信息有没有被充分披露、维修有没有可执行方案、家庭是否形成共识”。这事如果能以“补充协议+有边界的维修+二次验收”收尾,也不失为一次止损。如果走向解约,别停在口水,去做证据,去谈数字,给彼此留台阶。

最后一句话:一楼带院子的美,是生活方式的美,而不是法律条文下的美。把美留住的前提,是把风险看见、把交易说清、把家庭谈拢。这才是买房该有的顺序。愿这家人早些找到“可住、可心、可持续”的那个答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