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世界游泳锦标赛的璀璨舞台上,记分牌定格在了430.5分,这一数字不仅代表着胜利,更是陈芋汐作为冠军的辉煌见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她在泳池中展现出了近乎完美的表现,网络上却充斥着对她的非议。金牌挂在脖子上,但外界的质疑声并未因此消停,这便是她当前所处的真实环境……
和自己身体的硬碰硬
陈芋汐的体育之路,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凡。她出生于体育世家,爷爷是体操界的老前辈,父母也都是体操教练。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铺设了一条通往体育巅峰的道路。
2008年,年仅三岁的她便在父母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体操,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天赋和速度。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将沿着体操的道路走下去时,命运却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
2011年,6岁的陈芋汐被前跳水运动员、现教练史美琴看中,从此踏上了跳水的征程。从体操到跳水,这一转变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一个天生怕水的孩子来说。
训练中,她不是哭就是摔进水里,被砸得疼痛难忍。但她从未放弃过,每天一次次地跳下去,一次次地咬牙坚持。最终,她从一个普通的跳水运动员成长为了国家队的一员。
但真正的难关还在后面。东京奥运会因疫情推迟了一年,这一年对她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跳水运动员最怕的就是“发育关”,身高体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动作的质量。而她,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面对这一挑战,她没有选择退缩。她加大了训练量,每天练到极限,还严格控制体重。这样的要求几乎是将自己逼到了绝境,但她却硬是熬了过去。
正是这样的自律和狠劲,让她重新掌握了身体的感觉,将那些变化压了下来。别人眼里的困难,在她这里却成了成长的垫脚石。
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彻底的自律和不懈的努力。也正因为这样,她才能继续站在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上。
和顶尖对手的正面交锋
其实,在2022年以前,陈芋汐和全红婵并非搭档,而是各自领域的王者。直到2022年之后,全国跳水冠军赛暨世锦赛和亚运会资格赛因疫情推迟,国家跳水队决定组织一次新的队内测验。
在女子双人十米台上,陈芋汐和全红婵首次搭档便以超过十分达标线的成绩获得队内第一名。自此,一个全新的组合诞生了。
真正让这个组合震惊世界的是2022年6月30日的那场世界游泳锦标赛跳水比赛。在女子双人十米跳台中,陈芋汐和全红婵以总分368.40分夺得金牌。
从此,陈芋汐和全红婵这两个名字总是被放在一起。然而,在很多时候,明明是两位为国争光的冠军运动员,却总是被不好的声音包围。
尤其是在东京奥运会上,因为疫情推迟,本来年纪还不够的全红婵意外拿到了参赛资格,并直接用一个近乎完美的表现震惊世界,一战成名。而陈芋汐,在那场比赛里只能拿到一枚银牌。
从那以后,外界开始给陈芋汐贴上“老二”的标签。无论是世界杯还是世锦赛,只要两个人同场竞技,冠军多数都属于全红婵。
这个称号听上去挺难受,像是一块石头一直压在她心头。换作别人,也许早就被打击到失去信心,但陈芋汐没有被击垮。
她很明白,如果没有全红婵这样的强劲对手,她可能也没法咬牙坚持过发育期身体变化带来的低谷。对陈芋汐来说,这不是单纯的输赢问题,而是一种推动力。
她没把全红婵当敌人,而是当成一个让自己更强的标杆。她知道,自己需要这样的对手,才能不断提高。
全红婵后来也在采访里说过一句很暖心的话:“她很辛苦,她很棒。”这句话已经说明,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外界想象的你死我活,而是一种互相成就。
这种互相较劲但又互相支持的关系,让她们都成长得更快。今年的跳水世界杯和世锦赛,陈芋汐连续夺冠,用成绩证明了自己。
泳池外的舆论风暴
其实,陈芋汐遭受的网络攻击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存在。跳水池里,她能靠训练把动作做到最好,可面对网上的攻击,她却没有任何办法。
解释也没用,越解释可能越被曲解。最后,她干脆选择沉默,不解释、不反击,她把所有时间都放在训练里,用成绩来说话。
9月25日,第15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召开大会,陈芋汐代表运动员发言,她首次公开承认受到饭圈影响和长期的网暴。
为此,央媒也站出来力挺。中国新闻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点名,说陈芋汐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澄清那些谣言,并且肯定了她的付出。
这一步很关键,因为当主流声音出来,舆论才慢慢回到正轨。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她作为运动员的真实一面,而不是网络传言。
这对她本人来说,是一次很重要的支持。不是说外界几句话就能决定她的未来,但被权威媒体认可,至少让她不再孤立无援。
她也更有底气告诉自己,她不只是赛场上的金牌选手,她也有权利用自己的努力,去定义属于她的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