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CNBC专访时罕见释放积极信号,透露中美即将启动第五轮贸易谈判,并明确表示此次谈判有望实现“重大突破”。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数年的背景下,成为全球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CNBC报道,贝森特还提到,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计划在本月下旬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进行非正式会晤。这一安排被外界视为双方试图通过高层互动缓和紧张关系的重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此前在对华关税政策上态度强硬,此次突然释放积极信号,折射出美国经济面临的现实困境。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对中国施压,但这一策略的后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以大豆贸易为例,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其农业州选民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然而,由于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大幅减少对美大豆采购,转而从巴西和阿根廷进口。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几乎归零,而巴西则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来源国。
这一局面不仅让美国农业州选民利益受损,也让特朗普政府面临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农业州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选民普遍期望他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然而,关税政策的实施却使这些选民遭受重创。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数据,2025年前7个月,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下降53%,其中大豆出口损失尤为显著。
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政策调整和国内生产弥补了部分进口缺口,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的议价能力。贝森特在采访中提到的“重大突破”,虽然具体内容尚未明确,但更多是一种策略性表述,意在对国内舆论和市场信心进行安抚。特朗普政府希望借助谈判释放积极信号,以缓解当前的经济困境。
然而,能否实现真正的突破,仍取决于美方是否愿意在实质性问题上做出让步。中美贸易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但美国政府长期以来试图通过单边施压获取更多利益。事实证明,这种策略难以奏效,反而让双方陷入“斗则两伤”的局面。
以大豆贸易为例,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而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价格更具吸引力,直接抢占了美国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战不仅对两国经济造成冲击,也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自2018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率显著放缓,其中中美贸易摩擦是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社会普遍呼吁两国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以稳定全球经济。随着APEC会议临近,美国试图通过“元首外交”缓解当前困境,但中方的立场始终明确:只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对于美国而言,尽快调整策略、回应中国的合理诉求,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博弈展现了自身的韧性和灵活性。中美贸易谈判的未来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的经济利益,也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希望此次谈判能够为双方找到新的合作契机,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稳定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