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2027年或成固态电池产业化起点 低空飞行与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

时间:2025-11-21 13:17:35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财联社11月21日讯(记者 刘梦然)尽管固态电池产业化前夜仍面临技术挑战,但在颠覆传统锂电格局的预期下,市场已提前进入布局热潮。多家企业宣布量产进展,资本市场反应积极。据高工产研(GGII)发布的《2025中国固态锂电池产业链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至2025年是国内全固态电池从实验线向兆瓦时级中试线转换的关键阶段,超20家企业正加速建设兆瓦时级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固态电池热度席卷产业链,低空与人形机器人成突破口

在2025高工锂电年会上,“固态电池应用落地”分会场人气爆棚,现场座无虚席,大量参会者聚集在门外通道。据主办方透露,本次活动汇聚了锂电全产业链头部企业领袖,逾400家企业、超1200位产业链高层精英参与,共同探讨固态电池商业化路径。

论坛期间,多位企业代表从技术、市场、产业链等角度预测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尽管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但小范围落地已进入倒计时,低空飞行器与人形机器人被公认为优先商业化场景。这一判断基于固态电池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特性,与两类场景对动力系统的严苛需求高度契合。

量产“哨声”吹响,2027年或成产业化起点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吴辉林指出,固态电池预计2027-2028年实现小规模装车,吉瓦时(GWh)级突破需等到2030年。行业设备、工艺、原材料、产能建设及下游客户验证均需周期,但吉瓦时到百吉瓦时的跨越预计仅需不到两年。放眼2035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将接近10TWh,其中1%即为百吉瓦时,固态电池的突破速度将是史无前例的。

国内企业普遍采用“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的技术路径,被认为更健康、更具可持续性。吴辉林预测,2035年固态电池渗透率预计在5%-10%,短期内不会对现有液态锂电池产业链造成大幅冲击,液态锂电池仍有广阔发展空间,无需担忧10年内被大规模替代。

目前,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已纷纷布局固态电池领域。蓝固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周龙捷表示,行业共识是逐步由固液向全固态电池技术过渡,能量密度逐步提升至400Wh/kg以上。预计2026年起,固液电池将先商用化构建产业链,并开始大规模批量生产,整车企业主导装车计划;全固态电池2026年开始装车示范,2030年前实现小幅量产。

两大场景先行落地,技术优势适配高端需求

恩力动力研究院院长吴中友认为,2027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起点年”,核心标志是在高价值细分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而非全行业大规模普及。从技术基础看,硫化物电解质的界面接触问题将得到阶段性解决,通过界面调控技术与精密设备升级,电池可在无额外高压工况下稳定工作,满足特定场景的可靠性需求。

他进一步分析称,到2030年,固态电池的产业化重心将转向高端新能源车型与中大型工程机械领域;到2035年,固态电池将完成从高端到大众的渗透,实现全行业规模化应用。深圳中基研究院院长王磊指出,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且具备终极安全性,地面汽车热失控可逃生,而飞行器对安全等级要求更高,这种差异让固态电池成为刚需。

欣界能源总裁孙立在演讲中透露,公司基于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50-550瓦时/公斤,已向人形机器人、无人机客户批量交付,续航提升和安全表现超出预期。盟维科技副总经理李洪飞也认为,低空飞行器对能量密度的刚需,使其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最佳切口。

材料技术革新持续,硫化物电解质成布局核心

论坛期间,多位企业人士强调,材料是固态电池性能的基石,更是产业化的核心突破口。固态电池所有部件均为固体,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根据材料体系可分为三大技术路径:有机聚合物基、无机陶瓷氧化物和无机陶瓷硫化物固态电池。

硫化物电解质因离子电导率高、加工性能优异,成为多家企业布局的核心方向。恩力动力研究院院长吴中友表示,其团队聚焦硫化物体系已取得关键突破,但当前产业爆发的难点主要在材料、界面和工艺等技术领域,以及新场景导入、成本和生态链构建等产业化环节。不过,他同时称,这些难点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得到解决,特别是成本方面,固态电池不含稀有金属,“第一性成本”低,规模化后具备较大的下降空间,有望与液态电池成本接近。

中科深蓝汇泽总经理窦曦指出,传统聚合物电解质在工作温度下机械强度低,电池易形变导致失效,需设计特殊分子结构拓宽电压耐受窗口。公司研发的“刚柔并济”固态电解质体系,已建设国内首条聚合物基全固态电池产线,规划产能1GWh,可实现动力汽车、电动船舶、空中飞行器、特种储能等领域产品批量交付。

在性能优化方面,蓝廷新能源董事长吴大勇认为,MOF材料为固态电池性能优化提供了新路径。该材料已实现产业化突破,其多孔结构能优化电解质溶剂化效果,还可形成稳定的SEI膜,将电池循环寿命延长一倍以上。他进一步表示,全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仍存在技术路线分歧,许多科学问题尚不明确,给新材料的应用留下广阔空间;无机固态电解质、有机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仍有提升空间,MOF引入固态电池是一种创新机遇。不过,他也提到,许多科学问题和工程化技术尚未解决,任务艰巨,且行业内卷可能严重损伤创新动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