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加速推进一项可能颠覆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激进计划——通过关税杠杆强制芯片制造业回流美国。该政策旨在减少美国对海外芯片的依赖,同时以惩罚性措施倒逼企业将生产线迁回本土。
在近期宣布对品牌药物征收100%关税、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后,特朗普政府将矛头直指半导体领域。今年4月,美国商务部已启动对进口药品和半导体的国家安全调查,试图通过关税手段解决‘过度依赖外国生产’的隐患。
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评估两种独立或组合实施的关税方案,其激进程度远超市场预期。
美国商务部考虑对进口电子设备开征‘芯片价值税’,税额基于产品内嵌芯片的估算价值百分比计算。从智能牙刷到笔记本电脑的消费电子产品均可能被纳入征税范围。初步方案显示,进口设备所含芯片价值部分或普遍征收25%关税,日本与欧盟产品税率可能降至15%,但具体数字仍存调整空间。
经济学家警告,此举可能推高消费品价格。美国企业研究所专家迈克尔·斯特雷恩指出,在美国通胀率已超美联储2%目标且加速上升的背景下,新增关税将进一步加剧物价压力。更严峻的是,由于本土产品所需的关键零部件也可能被征税,美国制造商品的成本同样面临上涨风险。
更激进的方案要求芯片企业实现‘美国本土产量与海外进口量1:1匹配’。未达标企业将面临高额惩罚性关税,特朗普上月曾提及对半导体征收约100%关税,但承诺对在美建厂或扩产的企业予以豁免。
为推动政策落地,政府设计了激励机制:承诺在美建厂并设定产量目标(如100万颗芯片)的企业可获得‘信用额度’,用于新厂建设期间的免税进口。初期或设置过渡期,允许企业逐步提升美国产能。不过,更严格的豁免条件也在讨论中,例如要求企业将至少50%产能转移至美国才能获得关税减免。
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实施层面遭遇巨大阻力。首要难题在于追踪与计算的复杂性——芯片已深度融入智能手机、汽车等现代经济领域,且供应链高度全球化。许多在美国制造的芯片需运至海外封装,再随成品进口回美国,精准追踪每颗芯片的产地与价值成为浩大工程。
《华尔街日报》指出,政府尚未明确‘公平计数’标准。例如,一颗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与一颗AI加速器的成本差异可能达数十倍,‘一颗对一颗’的简单量化将导致实质不公。
合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苹果、戴尔等科技巨头需追踪产品中所有芯片的全球产地,并与供应商协调以满足配比要求。业内普遍认为,将iPhone等复杂产品的制造完全迁回美国并不现实。
尽管如此,政策或重塑行业格局。已在美国扩张产能的英特尔、台积电、美光等企业可能获得更强议价权,因客户为规避关税将更倾向采购‘美国制造’芯片。
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直言:‘美国不能在关键半导体产品上依赖外国进口。’政府正通过关税、减税、放松管制等组合拳,推动制造业回流战略。长期战略焦虑驱动此举——美国科技产业过度依赖海外芯片制造,尤其是地缘政治敏感地区的产能,被认为极易因冲突或自然灾害导致供应链中断。
尽管《2022年芯片法案》已提供巨额补贴,但市场惯性使客户仍倾向选择成本更低的海外芯片。新关税计划旨在通过惩罚性措施扭转局面,为‘美国制造’创造强制性市场需求。
然而,政策未来仍充满变数。白宫强调所有方案未最终定案,相关报道应视为‘推测’。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哪些含芯片产品将受影响?关税税率如何设定?是否有国家、产品或公司获得豁免?
政府内部对政策设计也存在分歧。例如,商务部曾建议对芯片制造工具给予关税豁免以降低在美生产成本,但因与特朗普反对豁免的立场相左而遭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