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斯克说出“美国基本没救了”时,全球舆论瞬间沸腾。这位执掌特斯拉与SpaceX的科技巨擘,并非情绪化宣泄,而是在警示一个现实:美国经济正陷入系统性危机。而这场危机的催化剂,恰恰来自中国精准的三招反击——减持美债、封杀美芯片、弃购美国大豆。
2024年8月16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再度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总量降至7000亿美元出头,回到2009年水平。这已是年内第四轮大幅减持,绝非普通的市场操作,而是一个主权国家对美元信用体系的“否决票”。
美国债务总额已突破34万亿美元,国会年年上演债务上限闹剧,财政信用早已千疮百孔。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可能将数万亿美元资产押注在一个“刷爆卡”的国家身上。此次减持既是风险规避,更是战略调整——通过去美元化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与日本被迫增持美债不同,中国拥有更广阔的贸易网络和多元化的外汇储备选择。此次减持如同牌桌上的“收筹码”信号,直接动摇美元作为“无风险资产”的地位。全球资本开始重新评估美债风险,美元霸权的根基出现裂痕。
中国科技企业正大规模减少对美芯片采购,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巨头将订单转向国产芯片或欧洲、东南亚替代方案。2024年,英伟达高性能GPU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大幅缩水,曾经的“抢手货”如今被晾在一边。
这场转变并非行政指令,而是市场自我调整的结果。美国对华半导体封锁层层加码,从限制出口到拉黑企业,反而加速了中国自立门户的进程。华为昇腾、海光GPU等国产芯片在中小模型、图像处理等领域已实现“够用”,逐步替代美国产品。
美国曾以为掌握高科技上游命脉就能卡住中国脖子,却没想到封锁反而逼出替代品。芯片生态的兼容性和安全性一旦转向,就是系统性调整,美国科技霸权的“软肋”被精准击中。
中国减少美国大豆采购的举措,看似是农业领域的调整,实则是对美国贸易霸权的精准打击。美国中西部大豆农民面临丰收却滞销的困境,仓库爆满,价格暴跌。
中国转向巴西等南美国家采购大豆,价格更低、运输更稳、关系更顺。同时,国内“大豆振兴计划”成效显著,黑龙江种植面积连年扩张,2023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自给率大幅提升。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战,最终成了自家的“回旋镖”,逼得中国自给自足,还让美国农民成了贸易战的“炮灰”。
这一枪打在民生和选票上,也打在美国“我有你就得买”的思维惯性上。农业州曾是特朗普的铁票仓,如今却因贸易政策受损,暴露出美国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从美债减持到芯片转向,再到大豆弃购,中国的三招反击均基于理性决策,却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深层问题。马斯克直言“美国基本没救了”,表面是对政府效率、财政赤字和党派对立的吐槽,实则是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
他在美国推动高铁受阻、搞电动车被监管“刁难”、想省钱被骂资本家、想扩张被说垄断,这些遭遇折射出美国创新与效率被绑架的现实。更关键的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正在“反噬”自身——贸易战打不赢、芯片战逼出替代品、制裁让人另起炉灶。
如今的美国,内部债务高筑、政治撕裂、社会失序,外部全球去美元化、科技产业链断裂、贸易伙伴另寻他路。中国的三招反击,不过是将这些矛盾提前显现。马斯克“看得太远”,中国“做得太稳”,两者合起来,构成了对当下国际格局最深刻的注解:美国不是没人救,而是它自己不想救。
信息来源:2025-09-12 01:22·上观新闻——马斯克:美国政府“基本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