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若有一位长寿老人,往往会引来旁人的羡慕:'您家老人真有福气,能活这么大岁数!' 子女们也常被称赞:'六七十岁了还能喊爸妈,多幸福啊!' 然而,并非所有长寿家庭都如表面般美满。当老人健康硬朗、通情达理,且家庭经济宽裕时,子女确实能享受天伦之乐;但若老人失能、性情古怪,或子女自身健康堪忧,许多家庭便陷入'子女用生命托举父母晚年'的困境。

前不久,'北大教授当护工'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为照顾80多岁、患重度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不得不放弃事业与社交,成为24小时待命的'全职保姆'。换尿布、擦洗身体、做饭、处理突发状况……这些琐碎的护理工作让他长期处于疲惫状态,甚至偶尔崩溃。这一案例折射出高知群体在养老问题上的无奈。
普通家庭的困境同样触目惊心。笔者一位亲戚的老人十年前因重度脑梗失能,需24小时照料:翻身、换尿布、喂饭、递水……子女尚未退休时,只能雇佣保姆与老伴共同照顾。但随着老伴接连患上甲状腺癌与肺癌,家庭负担骤增。子女们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兼顾自己的小家,最终老伴在肺部手术后一年多离世,而失能的老太太却依然'能吃能喝'。

女儿退休后,生活几乎完全围绕母亲展开。尽管雇佣了保姆,她仍需每日往返于母亲家与菜市场,极少参与社交,连孙子也无法照看。长期的精神压力与体力消耗让她患上一身疾病。在外人眼中,她是'孝顺典范',但内心的委屈与孤独又有谁知晓?
网友'秒脆角'的分享更显残酷:她101岁的奶奶全靠61岁的小姑姑照顾。由于其他子女年事已高,小姑姑55岁退休后便几乎与外界隔绝,仅偶尔出门买菜。奶奶反复摔跤骨折后长期卧床,吃喝拉撒全需人伺候。小姑姑的生活如同'孤岛',而奶奶早已不认人,瘦得只剩皮包骨,皮肤薄如蝉翼。'这哪里是长寿?分明是小姑姑在燃烧自己的生命。'

当九十多岁、一百岁的老人需要照料时,他们的子女往往也已六七十岁,自身健康堪忧。网友韩振涛提到,他78岁的母亲仍需带着保姆照顾100岁的姥姥。'外人看着温馨,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数据显示,72岁心脏支架手术患者术后存活率达85%,但陪护子女的突发心梗概率却是普通人的3倍。失能、失智老人很少入住医院或养老院,多数家庭因经济条件有限,只能由子女全程照顾。这种照顾往往伴随着焦虑、无奈与健康损耗,许多老人最终在孤独中离世。

一位钢琴老师的自述更令人唏嘘:她70多岁的母亲需与弟妹轮流照顾98岁的姥姥。除了身体疲惫,更承受着'煎熬、焦虑与无奈'。'我妈有儿有女,可我就一个女儿,我凭什么长寿?我怎么敢长寿?'
当前高龄老人尚有多个子女分担照料责任,但未来独生子女家庭将面临更大挑战。当父母需要长期照护时,子女是否只能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这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命题。

人生终有尽头,当子女无力或不愿照料时,老人是否只能独自面对生命的最后阶段?这或许是每个家庭都需提前思考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