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部尚未正式上映的电影《澎湖海战》意外成为舆论焦点,引发了广泛讨论。
一部电影在未上映前便引发争议,本身便显得颇为反常。毕竟,内容尚未揭晓,舆论却已先行,这背后显然另有隐情,争议的焦点并不在电影本身。
那么,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争议呢?通常,一部电影在未上映前引发争议,原因不外乎几个方面:主创团队不受欢迎、投资方得罪了人、院线排片分配问题,或是电影内容存在影射现实之嫌。
就《澎湖海战》而言,其制作团队堪称“老熟人”。总制片人王海峰曾打造国民级综艺《爸爸去哪》,导演郑保瑞与吴京合作过《杀破狼2》,均无争议。主演王学圻、杜江均为资深艺术家,唯一稍有争议的演员易烊千玺也仅是客串角色,且其跨界出演本就不易引发争议,除非存在大量黑粉,但易烊千玺显然并非吴亦凡之流,黑粉数量有限。
因此,争议并非针对主创团队而来。投资方幸福蓝海作为江苏省的影视公司,每年制作多部电视剧,作品风格中规中矩,偶尔参与纪录片拍摄,这样一个不热衷炒流量的公司,也不太可能引发舆论风波。
至于院线分配问题,电影目前尚处于宣发阶段,远未到排片环节,因此与院线无关。
那么,剩下的唯一可能便是影射问题。是影射历史,还是争议现实?施琅攻台虽为历史事件,但清朝已覆灭一百多年,如今影射清朝历史,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如此看来,答案似乎只剩下一个:舆论并非针对电影本身,而是借电影之名,映射当前台海局势。他们不敢直接谈论局势问题,便只能借题发挥,上纲上线。
澎湖、金门、马祖,这些地理上相近的岛屿,自然让人联想到台湾和琉球。从澎湖到金门,再到马祖,最终指向台湾,这种联想并非无稽之谈。
想谈台海问题,却又不敢直言,我们只能揣测其不敢直言的原因,显然并非针对现状。
实在难以理解,为何不能光明正大地发表对台海问题的看法?赖清德、郑丽文之事,有何不可谈?
事实上,网上关于台海的博主众多,他们关心军力对比、台湾民生、台日关系、台美关系、岛内选举以及两岸关系等,大家都在就事论事地谈论台海问题,完全无需借电影之名搞风波。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大义之举,施琅统一也是历史必然,电影所讲述的已是发生过的事情,难免会有艺术加工。
虽然我们不愿看到有人借电影联想当前台海局势,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毕竟,统一大势势不可挡,有人反对收复台湾,却又无力阻挡,只能借电影表达意见。
我们并非说反对一部电影就是不爱国的卖国者,电影内容与历史事实是两码事。就像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二十年前那部辣眼睛的动画片《雷锋的故事》,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但若要反对电影内容,说电影拍得差,至少也得等电影上映、内容揭晓后再做评价。若真拍得差,自然会遭到广泛嘲讽。
若把历史拍毁了,对历史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像那部《雷锋的故事》,反对它才是对雷锋精神的维护。
问题是电影尚未上映,便有人开始借电影说事,这还能说什么?
无耻,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