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附近海域再次成为国际焦点,一场激烈对峙悄然上演。面对菲方铤而走险的挑衅行为,中方不再姑息,果断采取管制措施,一举将十余艘菲船只“一锅端”,彰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近日,中国海警局正式发布公告,详细披露了针对擅闯黄岩岛领海的菲律宾公务船所采取的管制行动。据公告内容,菲方精心组织了10余艘公务船,试图从不同方向非法侵入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依法依规,采取了包括警告、管制以及水炮喷射在内的多重措施,有效遏制了菲方的非法行为。在此过程中,菲3014号公务船更是无视中方警告,危险冲撞中国执法船,对此,菲方需承担全部责任。
中方用上了“采取管制”这样更严厉的说法,图为中国海警船执行任务。
菲方“顶风作案”,难逃失败命运
近年来,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力度显著增强,从完善相关法规到严格执法,再到对相关岛礁的实际控制管理,形成了一套层层递进的维权体系,有效压缩了菲方滋事的“操作空间”。
在执法层面,过去中方处理类似事件时,多以“警告驱离”为主。然而,随着《中国海警法》的明确实施,针对外国违法船只的处置权限得到了显著提升,包括警戒、管制乃至强制驱离等措施。这无疑为执法者提供了更高的权限,使得菲方再想“浑水摸鱼”时,不得不更加谨慎地考虑是否会触碰到“红线”。
在实践层面,中方海警与海军的协同巡逻日益频繁,黄岩岛等岛礁周边几乎形成了“全时段监控区”。菲方船只多次尝试挑衅,但结果无一例外,要么被水炮逼退,要么被航路管制“困”在圈外,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面对中方日益严密的防控体系,菲方传统的“碰瓷”套路愈发难以奏效。以往或许还能靠“误闯”等借口赚取一些舆论炒作的噱头,但如今,这样的借口已难以立足。
更关键的是,中国开始通过“功能性建设”来进一步强化主权存在。例如,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这一战略思维的具体体现。
菲方正面对抗没有胜算,图为对抗现场。
有了保护区这一平台,建瞭望塔监控海域、设气象站应对极端天气、派海警驻点执勤等措施得以合理实施。菲方原本试图以“渔民增收”为名刷存在感,但如今中方连“保护区管理”都做得井井有条,菲方的“渔民牌”彻底失去了市场。
从这个角度看,马科斯当局此次组织10多艘船强闯黄岩岛,无疑是被“逼急了”。他们深知,仅凭自己那几艘破船硬刚中方,胜算微乎其微。但国内民意需要“强硬姿态”,域外势力也需要“合作借口”,于是菲方选择了危险地冲撞中方海警船,结果反而坐实了“挑衅方”的身份。这出戏码,任何旁观者都能看出是菲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中方在黄岩岛的布局,让菲方“铤而走险”,图为黄岩岛。
“管制措施”取代“警告驱离”,维权策略全面升级
此次通报中,“采取管制措施”这一表述颇具深意。它并非简单的措辞变化,而是中方维权策略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的重要标志。
过去,“警告驱离”更多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应对方式。但面对菲律宾这种“底线深不可测”,且从不“吸取教训”的国家,这种“点到为止”的应对措施显然有待改进。
而“采取管制措施”则强调对整个违法过程的“全程管控”。从发现菲船靠近开始,中方便通过航路管制切断其行动路线,用水炮喷射限制其机动能力,最终迫使整个船队撤离。这并非“一对一”的简单驱离,而是“体系化”的压制。此次10多艘菲船被“一锅端”,正是中方对这片海域掌控力从“点”延伸到“面”的有力证明。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种措辞变化传递了明确的“主权信号”:黄岩岛不是“争议海域”,而是中国管辖海域的“核心区”。过去中方可能更侧重于“制止当前行为”,现在则要“规范整个区域的秩序”。
这种转变背后,是中方对南海主权的底气越来越足。不仅要“守得住”,更要“管得好”。
菲船挑衅,往往带着记者准备炒作。
中国在南海的“阳谋”,美菲难撼动
近年来,美菲在南海的挑衅频率和力度均有所提升。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在南海的每一步动作,看似是“回应挑衅”,实则是“按计划推进”。从黄岩岛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到南沙渚碧岛、永暑岛、美济岛的“三角布局”,再到未来可能的黄岩岛堡垒化,这是一套“光明正大、无法被破解”的战略。
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因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有着充分的历史文献、地图和实际控制等多重证据支撑。设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海警执法等措施,都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有管辖权。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全符合这一原则。美菲嘴上喊“不公平”,但拿不出任何法理依据,只能靠“炒作”和“碰瓷”虚张声势,注定无法长久。
其次,这些年中方在南海的岛礁建设是围绕“实际管控”展开的。渚碧岛、永暑岛、美济岛形成的“三角”,已经能覆盖南海核心航道。如果黄岩岛再堡垒化(比如建监测站、补给点),整个南海的监控网络将更加严密。
中方不断加强执法力度,终将实现南海的平静。
这种布局并非秘密,而是公开的“国家发展规划”。美菲明知无法阻止,却仍试图用挑衅“刷存在”,本质上是对中国战略定力的误判。
最后,面对菲方挑衅,中方既不“忍气吞声”,也不“过度反应”。水炮喷射、航路管制等手段既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又避免了局势升级,让国际社会看清谁才是南海的“规则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