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8万天价晚餐事件:男子逃单落网,高端餐饮乱象引深思

时间:2025-09-21 08:29:15 来源:原来仙女不讲理 作者:原来仙女不讲理

当下社会,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在社交平台展示奢靡生活,朋友圈里常见有人晒出奢侈品、海外旅行照,试图通过物质符号彰显身份。这种对虚荣的追逐,甚至让一些人超出自身经济能力,与伴侣光顾高端餐厅,最终陷入尴尬境地。近期香港发生的一起天价餐厅事件,便为公众敲响了警钟。



2025年8月28日晚,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文华厅内,一位31岁的女士与通过社交平台Telegram结识的“陈律师”相约用餐。男子身着得体,谈吐不凡,却在用餐途中借故离席,一去不返。女事主苦等无果,当晚10时许收到高达84453港元的账单,无奈之下联系朋友垫付,次日向警方报案。警方迅速行动,次日在将军澳区拘捕了23岁的黄姓男子,案件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展开调查。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涉事账单显示,两份“极品誉宴”套餐共4776港元,属高端餐厅正常定价,但一瓶2002年Krug Clos d'Ambonnay香槟标价71800港元,几乎是零售市场价的三倍。更令人质疑的是,该香槟适合单独品鉴或搭配精致海鲜,与餐厅提供的红烧官燕等浓郁菜品并不匹配。餐厅是否提前告知女事主香槟的高价,成为争议焦点,暴露出高端餐饮在酒水定价与服务信息透明度上的漏洞。

女事主透露,约会前男子曾强调会准备“佳酿”,营造出慷慨大方的形象,这也是她赴约的原因之一。此事件不仅反映了社交平台交友的风险——虚拟世界中身份易被伪装,更凸显了高端餐饮“面子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压力。部分人在社交平台刻意炫富,实际经济能力却无法支撑,消费时选择逃避买单,这种行为警示大众:网络交友需理性,消费前务必明确细节。



回顾过往,2018年9月,上海西郊五号餐厅一张8人用餐、总价418245元的账单截图也曾引发热议。账单中既有18元的可口可乐,也有1.68万元的“鳄鱼尾炖汤”、10.24万元的“清酒冻半头鲍”等高价菜品,发布者为“富二代”蒋鑫。起初餐厅否认有此账单,后总经理孙兆国回应称是“迪拜王子请人吃饭”,菜品为私人定制,长宁区市场监管局随即介入调查。调查发现,蒋鑫是餐厅常客,当晚并非买单者,且自带了48万元酒水未计入账单。餐厅存在“包房最低消费800元/人”的违规条款,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面对质疑,餐厅以食材稀缺、定制服务为由辩解,但消费者仍认为部分菜品定价离谱。最终微博删帖,调查结果未完全公开,“人均5万”的天价午餐引发人们对高端餐饮定制化消费价格合理性和监管漏洞的思考。



对比2025年香港8万天价晚餐与2018年上海40万天价午餐,二者在高端餐饮定价上存在相似问题。香港事件中,餐厅依靠稀缺香槟溢价;上海事件里,餐厅用猎奇食材堆砌价格。网友称此类消费是“用金钱购买阶层入场券”,商家则以“场景溢价论”辩护。然而,消费者若为虚荣和身份象征消费,则违背理性消费原则,反映出消费主义下部分商家过度营销符号价值,消费者易被奢华表象迷惑。



香港“天价晚餐逃单事件”移交法院后,香港高等法院审理查明,黄姓男子约会前精心策划,点高价酒水后逃单,构成主观诈骗故意,性质恶劣,最终以诈骗罪名判处其有期徒刑。该判决表明法律对“恶意逃单”等欺诈行为零容忍,警示人们需遵守法律法规,坚守诚信。

天价消费事件还暴露出高端餐饮场所的等级体系。以文华东方酒店为例,后厨厨师制服绣国徽,前厅经理服务话术精心设计,强化“圈层特权”认知。消费金额成为划分顾客等级的标准,类似航空公司舱位制度,高消费顾客享受优质服务、专属空间等特权,低消费顾客难以获得。这种等级划分虽属市场策略,但易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感知,商家应避免过度强化等级差异。



香港和上海的天价消费事件,本质是消费主义下“高档场所依赖”异化为等级追求的体现。7万元香槟成为社交货币,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理,而18元可乐在天价账单中形成反差,凸显符号消费的荒诞。部分消费者为追求阶层身份,不顾经济实力盲目高端消费,陷入陷阱。

警方提醒公众,面对高端消费诱惑需保持理性,结合自身需求和经济能力消费,让消费回归满足实际需求的本质。就像那句经典的粤语长片台词说的:“出黎行唔好贪,因为贪最后都是一个贫字。”这个夏天的美食综艺也好,天价消费也罢,都让我们看到了人性里的贪婪与体面。或许我们该想的是:当我们为综艺里的冲突欢呼,为天价食材惊叹时,到底是在追求“美好”,还是在被“虚荣”牵着走?而那些藏在制服、舱位、账单里的等级,又该用“消费”去打破,还是用“尊重”去消解?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选择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