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海军航母建设持续加速,从最初的辽宁舰到如今的福建舰,再到备受瞩目的第四艘航母,每一步都彰显着国家海洋战略的升级与海军实力的飞跃。三艘航母的相继服役,不仅标志着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显著提升,更为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坚实保障。
回望历史,辽宁舰作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于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这艘基于国外旧舰改造而来的航母,排水量约6万吨,采用滑跃式甲板起飞舰载机,它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迈入航母时代。辽宁舰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海军的远洋巡逻能力,更为后续航母的研发与建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紧接着,山东舰于2019年12月17日入列,成为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在机库和甲板布局上进行了优化,排水量同样约为6万吨,仍采用滑跃式起飞方式,但动力系统和电子设备更加可靠。两艘航母的相继服役,使得中国海军的远洋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2025年6月,辽宁舰和山东舰组成的双航母编队首次同时出西太平洋,穿越第二岛链,这一壮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日本方面监测到后,迅速派出飞机进行跟踪,但中国海军的行动完全是例行训练,展现出了稳扎稳打的实力与自信。
而福建舰的下水,更是将中国海军航母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2022年6月17日,福建舰正式下水,排水量直接跃升至8万吨级,并首次采用了电磁弹射系统。这一系统的引入,使得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大幅提升,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并排设计,更是让福建舰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自2024年5月1日开始海试以来,福建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八次海试,包括动力测试、电子系统验证等关键项目。到2025年5月第八次海试时,福建舰已经成功验证了歼-35隐形战机和预警机的弹射起降能力。国防部表示,福建舰的海试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入列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内正式服役。
三艘航母的接连出现,并非盲目扩张,而是技术逐步积累与突破的结果。从最初的改造到自主设计,再到电磁弹射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国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辽宁舰和山东舰主要搭载歼-15舰载机,而福建舰则能兼容更多类型的舰载机,包括隐形战机,这意味着中国海军的空中支援能力将更加灵活多样。
在国际上,美国拥有11艘航母,但中国并不追求数量上的优势,而是更加注重航母的质量和适用性。专家指出,三艘航母基本能满足中国海军轮换执勤的需求,实现一艘训练、一艘维护、一艘部署的良性循环,从而保持连续的存在感。
2025年上半年,双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的活动就充分证明了这种编队协同的效果。1+1大于2的作战效能,使得护航和威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虽然惊人,但并非一蹴而就。每艘航母的建造周期都需要四五年时间,背后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从钢材到雷达等关键设备的全链条国产化,有效避免了被“卡脖子”的风险。
四舰在建,核动初现
关于第四艘航母的消息,自2024年起就不断传出。如今看来,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大连船厂卫星图像显示,模块组装工作已经启动,第四艘航母的排水量接近10万吨,并预计采用核动力。这一跨越性的发展,将使得中国海军航母的续航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几乎可以实现无限续航,无需频繁补油,从而能够长期部署于远海地区。
虽然国防部并未直接确认第四艘航母的核动力方案,但海军政委在2024年两会期间曾表示,建造航母不存在技术瓶颈,是否采用核动力将很快公布。外媒如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在2025年6月报道称,中国到2035年可能拥有六艘航母,其中第四艘将成为核动力航母的起点。按照建造规律,四五年一艘航母的建造速度,福建舰于2022年下水,第四艘航母于2024年开工,预计将在2029年或2030年前服役。
据透露,004型航母预计将配备四条电磁弹射轨道,比福建舰多一条,这将进一步提升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同时,004型航母还将能够搭载歼-35隐形战机、KJ-600预警机以及隐形无人机如GJ-11等先进装备。在设计上,004型航母的舰岛布局将得到优化,甲板更加宽敞,排水量增大也意味着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
中国之所以选择发展核动力航母,主要是因为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有限,远洋任务中往往需要依赖补给舰进行补给。而核动力航母则能够实现独立行动,无需频繁补给,更加适合全球范围内的利益维护。中国海军的规划是“服役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因此在三艘航母稳住阵脚之后,便立即开始了第四艘航母的研制工作。
专家分析指出,中国海军至少需要六艘航母才能实现两艘常备出海、三班倒轮换的作战需求。考虑到周边争端频发、外部势力不断插手南海事务的现状,航母作为移动机场能够提供强大的空中覆盖能力。2025年2月,卫星拍到船厂模块中出现了甲板斜角分段,这表明第四艘航母的建造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发展航母并非为了与谁进行武力比拼,而是根据国家实际需要进行的战略部署。海洋权益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贸易线路需要得到保护,海外项目也需要得到保障。核动力航母的出现将使得中国海军从区域性海军向全球性海军转变,但重点仍然在于防御。美媒总爱炒作中国海军竞赛升级的话题,但实际上中国的军费比例远低于美国,发展自有其节奏和规划。
第四艘航母的建造意味着中国已经突破了技术瓶颈,核反应堆技术从核潜艇上得到了验证和应用,安全可靠。未来,随着舰载机群的进一步增强和隐形机上舰的实现,中国海军的作战效能将得到翻倍提升。海军政委袁华智曾表示,继续发展航母是必须的,这话听起来既靠谱又充满信心。
护海安邦,持续发展
那么,中国为何要不停建造航母呢?说白了,就是为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着想。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周边海域争端不断的背景下,外部干涉时不时冒头,航母作为维护海洋权益的硬家伙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转变的过程中,需要航母这种平台来提供威慑和支援。
专家张召忠早年就曾指出,像岗位轮班一样,中国海军需要有足够数量的航母才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护海任务。至少六艘航母是底线要求,在和平时期可以用来训练护航,在万一有事时则能够快速响应。中国不主动挑事,但必须有足够的底气来应对各种挑战,航母就是那份底气的象征。
中国海军持续发展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国家经济上去了、工业能力强了,就能够支撑起更加庞大的海军建设。如今,中国的造船业已经全球领先,长兴岛和大连船厂等大型造船基地能够同时开工建造多艘大型舰艇。从辽宁舰到第四艘航母的建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建造周期越来越短、技术越来越成熟。
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90%的贸易都依靠海运来完成,海外利益也遍布全球各地。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撑,这些利益将难以得到保障。到2035年,中国计划拥有六艘航母以及配套的驱逐舰和补给船等舰艇,形成完整的航母编队。在第四艘航母采用核动力之后,第五艘和第六艘航母也可能跟进采用核动力方案,排水量更大、技术更先进。
航母并非摆设之物,而是实打实的护国利器。民众纳税支持国防建设,就是为了获得这份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促进了地区稳定与发展,更为世界的和平与合作贡献了力量。未来,中国航母群将更加常见于国际水域之中,执行人道救援、联合演习等多样化任务。中国之所以不停建造航母,就是因为国家有需求、技术有支撑、发展有必要。总之,这条路走对了,继续走下去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