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城市发展迎来两大重磅规划动作:大虹桥区域将实现大规模扩容,面积增至原来的3倍多;同时,“金色中环2.0”规划也即将揭开神秘面纱。这两大规划的同步推进,不仅意味着上海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与均衡,更预示着未来工作、居住与生活方式将迎来全新变革。
首先,让我们聚焦更为人熟知的大虹桥区域。原先,大虹桥的规划范围为151平方公里,而今,随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的获批,其范围已大幅扩展至535平方公里,较之前扩大了3倍有余,总面积甚至超越了上海七个核心城区的总和(包括黄浦、静安等老城区)。
扩容后的大虹桥,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除了原有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青浦、松江、嘉定三区的部分区域也被纳入其中,就连普陀的桃浦、长宁的北新泾等以往不属于“虹桥圈”的板块,也成功跻身规划之列。例如,过去提及大虹桥,人们往往仅联想到虹桥火车站、国家会展中心周边区域;而今,嘉定的江桥、青浦的徐泾西、松江的九亭北等地,均已成为大虹桥的一部分,居住在这些区域的居民,将能享受到更多大虹桥发展带来的红利。
此次扩容并非简单的“划地盘”行为,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具体的建设计划。其中,两大亮点备受关注。其一,是计划在凤栖组团中心区域建设“江桥大学城”,未来将引进高校分校或职业院校,并配套建设学生宿舍、科研楼等设施。这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求学,毕业后也可能直接留在区域内工作,为企业注入更多人才活力;同时,大学城周边还将带动餐饮、书店、文创等业态的发展,丰富附近居民的生活配套。
其二,是规划建设“人工山景”。虽然具体位置和规模尚未完全公布,但从规划方向来看,很可能位于大虹桥的生态板块,如靠近淀山湖或吴淞江的区域。人工山虽不及自然山脉高耸,但将兼具“景观+休闲”功能,可能修建步道、观景台,并种植各类树木花草。未来,居住在大虹桥的居民,周末无需远行,即可享受爬山、散步、观景的乐趣,相当于多了一个大型户外休闲公园;对整个区域而言,人工山也将提升环境品质,使大虹桥不仅成为“商务圈”,更成为宜居的“生态圈”。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金色中环2.0”规划。“金色中环”并非新概念,此前上海已规划了中环沿线的发展带,如张江科学城、前滩、漕河泾等板块,均为金色中环的核心区域。此次的“2.0版本”,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升级+拓展”——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已发展成熟板块的品质;另一方面,将带动中环沿线尚未完全开发的区域实现突破。
例如,中环东边的金桥片区,虽然拥有不少工厂和产业园,但商业、住宅配套相对薄弱。金色中环2.0规划可能在此新建大型商场、人才公寓,并将老旧工厂改造升级为科创园区,使金桥从“工业区”转变为“产城融合区”。再如,中环北边的彭浦新村附近,老小区众多,缺乏高端产业。2.0规划可能引进互联网、设计类中小企业,同时改造老小区的基础设施,使区域既保留烟火气,又焕发新的发展活力。
金色中环2.0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与大虹桥形成“联动”。中环作为上海的交通大动脉,往西直接连接大虹桥。未来,从金色中环的张江板块坐地铁2号线,不到1小时即可抵达虹桥火车站;从漕河泾坐中环高架,半小时即可到达虹桥商务区。两大规划联动后,大虹桥的企业若需科研支持,可与金色中环的张江实验室合作;金色中环的人才若想换工作,大虹桥的商务楼里也提供了众多岗位选择,从而形成了“工作+生活+产业”的闭环。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两大规划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交通方面,大虹桥扩容后将新增多条公交专线,连接新增区域与虹桥枢纽;金色中环2.0将优化中环沿线的地铁站点,如在空白区域增建出入口或延长末班车时间。就业方面,大虹桥的企业将因扩容和大学城建设而扩招,金色中环的科创园区也将新增不少岗位,为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居住方面,两个区域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并同步建设配套的学校、医院、公园等设施,让居民无需再担心“住得偏、配套差”的问题。
目前,这两大规划均已进入推进阶段。大虹桥的江桥大学城和人工山景预计将在未来3-5年内逐步落地,金色中环2.0的具体板块规划也可能在今年内公布。对于上海而言,这两大规划的联动意味着城市发展不再局限于核心城区,而是向“多中心、均衡化”方向迈进;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们而言,无论住在大虹桥周边还是中环沿线,未来的生活便利性、就业机会和居住环境都将得到逐步提升,上海也将变得更加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