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个不敢发朋友圈的炫耀帖,自从工作后每两年收入就上一个台阶。工作五年已经赚到刚毕业时想不到的数字(感谢公司的平台)。”这条看似普通的社交动态,却将一位清华大学学霸推向了法律漩涡的边缘。
清华大学学霸吴舰或许未曾料到,两年前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这条“低调炫富帖”,会成为引发其职业生涯崩塌的导火索。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华尔街顶级量化基金的内部管理漏洞,更将算法伦理与金融监管的矛盾推上风口浪尖。
图为吴舰的照片(图/吴舰Linkedin账号)
2023年,一位定位在美国的网友在小红书匿名晒出收入截图:2022年其收入高达230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亿元)。尽管发帖者声称“同公司的人很可能认出来,但不需要那么在意”,但这条动态还是迅速引发网络热议。当地媒体介入调查后,目标直指美国顶级量化对冲基金Two Sigma。
图为吴舰发布的匿名炫富帖
随着调查深入,外界很快锁定炫富者身份——Two Sigma量化研究副总裁、中国公民吴舰。2023年10月,公司启动内部调查并宣布对其停职,次年正式解雇。2025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同步宣布对其提起民事与刑事诉讼,指控其犯有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和洗钱等罪名,最高可能面临60年监禁。
公开资料显示,吴舰的学术履历堪称辉煌:1991年出生于安徽合肥,2007年因在全国物理与数学竞赛中表现优异被保送清华大学,获自动化工程学士学位;2011年赴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2013年转入康奈尔大学,2018年取得运筹学与信息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加入Two Sigma后,他仅用三年就从量化研究员升任副总裁,2022年初更晋升为高级副总裁。
作为华尔街头部量化对冲基金,Two Sigma管理资产超1100亿美元,员工多来自名校数学、计算机和工程专业。与传统基金依赖经验不同,量化基金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从海量数据中寻找交易规律。吴舰的职责正是开发这类“赚钱模型”,主要涉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国股票。
SEC起诉书揭露了惊人细节:2021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吴舰未经授权私自篡改了至少14个模型的关键参数。根据Two Sigma规定,新模型必须与现有模型保持低相关性以确保独特预测能力,“去相关参数”是核心指标。但吴舰在提交审批时填报可通过审核的参数值,模型获批后又在系统中秘密将该值降低或接近零,使模型表面产生新收益,实则复制已有成果。
例如,他在三个模型中将小数点后多加两个零,将参数缩小至原值的1%。这种操作直接导致模型绩效异常:2023年10月,Two Sigma承认因“未授权修改”,部分基金获利4.5亿美元,另一些则损失1.7亿美元。
图为SEC起诉书截图
起诉书指出,吴舰的动机与薪酬机制直接相关。在Two Sigma,员工年度激励薪酬与模型表现挂钩。2022年底,吴舰要求根据“新模型”业绩大幅增加薪酬,最终获得超2300万美元收入,部分用于在纽约曼哈顿购置豪宅。炫富帖曝光后,公司审查发现其参数篡改行为,吴舰为掩盖事实多次修改参数,最终于2023年8月承认违规并被解雇。目前,美国纽约南区检察官办公室称其处于潜逃状态。
这起事件暴露了量化交易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量化模型逻辑缺乏透明度,“黑箱”特性使参数篡改轻易规避审计。尽管Two Sigma曾以技术可靠著称,但SEC披露其2019年就有员工提醒内部控制漏洞,管理层却长期未整改。
芝加哥资深金融律师R·塔马拉·德·席尔瓦撰文指出,仅靠模型审批流程远不够,持续监控、独立验证和严格参数管理才是关键。田利辉建议,应强制算法透明化,例如用区块链技术对模型代码与参数变更存证,同时改革激励机制,将夏普比率、最大回撤等风险指标纳入考核,并推动建立全球监管联盟统一标准。
这场由炫富帖引发的金融风暴,不仅是个体的道德沦丧,更是整个行业对算法伦理与监管体系的深刻警示。
记者:杨智杰
编辑: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