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这家曾经被捧上神坛的“良心餐饮企业”,如今被网友一句话盖棺定论:社会性死亡。
为什么?一句话——装得太久,终于露馅了。
一、从“良心企业”到“预制代表”
想当年,西贝靠着“草原风味”“现做手工”的人设,赚足了消费者的钱包和信任,甚至他在门店里面播放的被纽约时报大幅报道(后来被揭露是他们自己做的广告)和走近联合国的宣传圈粉,大家觉得它贵点没关系,起码原汁原味,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结果呢?
罗永浩随口一吐槽:“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而面对一个消费者随口的抱怨,“耿直”的贾老板选择了硬杠,甚至开放厨房,邀请媒体去直播厨房,一下子,贾老板把自己的红内裤都曝光了,西贝直接原形毕露。
在镜头下,包装袋、冷冻料、标准化流程,24个月的西兰花,12个月的冻牛排,没有鸡的母鸡汤,全都晒出来。原来我们花上百块,不是吃现做,而是吃“加热”,是科技狠活。
一句话总结:西贝不是真香,而是“装的香”。
二、公关翻车:硬撑比沉默更可怕
危机来了该怎么应对?西贝,包括贾老板,西贝合伙人,西贝的狗头军事们的操作堪称餐饮界的反面教材。
先是高调否认,喊话“100%不是预制菜”;
接着威胁要起诉罗永浩,摆出一副“法律我最懂”的姿态;
然后甩出一堆行业标准,硬要证明自己“合法合规”。
西贝自始至终都没明白,消费者跟你谈的根本不是你合不合法,而是你诚不诚实;
最后,还自作聪明拉来一群供应商给他站台!甚至什么协会给他出函站台。作为消费者,大家拿自己的钱来消费,即使政府发文都没有用,何况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协会。
西贝这一通操作下来,舆论不仅没降温,反而彻底点燃了大家的怒火。网友直呼:这不是回应,这是与消费者对着干!
一句话总结:消费者想听实话,你非要念PPT,而且,自始至终都是斜着眼念经,没有真诚!
三、我为什么说西贝这次过不去了?
西贝的问题,根本不在于用不用预制菜,而在于三个字:信任崩塌。
人设反噬
你说自己是“现做、健康”,结果被扒出“标准化加热”,这叫欺骗,之所以别人卖50,你可以卖80,因为你有品牌溢价,如果这信任没有了,不是能不能卖80的问题,而是卖50人家也觉得不值。
价格错位
顾客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而是不能接受花几百块吃“工厂流水线”,为什么萨莉亚,麦肯,老乡鸡都是预制菜(大米先生、老乡鸡也开始在门店炒菜了),大家能接受,因为人家价格低。可你瞧瞧你的毛利是多少?
舆论放大
这年头,互联网从来不给二次机会。一个负面印象,就能把你按死在地上。那些自媒体整天拿着手机对着你的门店拍,想吃的也不敢进去,怕被人拍到骂智障。
一句话总结:西贝这次不是摔了一跤,而是天塌了。
四、西贝还有救吗?
有人说西贝还能翻身,我觉得悬,毕竟,作为一个餐饮企业,塑造一个品牌很难,但毁掉一个品牌却很容易。
不过,作为餐饮同行,还是给他支支招。
菜单上明明白白标注哪些现炒,哪些预制;
主动砍掉一部分半成品,回归现场制作;
贾老板闭嘴,开掉华与华和那个什么品牌官,换一批懂消费者,且会说人话的。
但问题是,这些贾老板改得来吗?成本?效率?资本?背后的算盘一打,估计他们宁可继续装,也不会彻底转。
一句话总结:想要自救,就得先学会低头,但就总喜欢竖着衣领,从来都是被人众星捧月般的贾老板来说,他弯不下这个腰。
虽然他可以让罗永浩闭嘴,远遁香港避风,但他有本事让顾客再自愿掏钱吗?恐怕很难!最起码那些带着孩子的家长不愿意了!
所以,我才断言:西贝这一关,估计真过不去了。
不是因为预制菜,而是因为你骗了消费者的心。
品牌最怕什么?不是产品翻车,而是人设塌房!
你可以卖预制,但你不能骗说是“现炒现吃,更不能与提意见的消费者硬杠,错了就认,这是一个品牌懂基本底色。
消费者的钱包可以再打开,但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关上,基本就没戏了。
西贝的故事,足够写进餐饮教科书了,标题就是:一个创始人是怎么搞死品牌的。
最后说一句,还是读多点书吧,没文化真的很可怕!
发声不易,感谢点赞➕转发。
早七点准时发文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老boy。
做过监理,行政,金融,设计,干过培训,超市,餐饮,投资,外贸……
喜欢写点文字,思考点人生,管管闲事。
多年后,当后人问我对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时,我会自豪地说,面对事实,我做了诚实的记录和评论。
为防失联,加好友(67932342)
加入知识星球,每日分享干货,提升认知!
10万+文章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