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初冬的豫皖苏边区,寒风中夹杂着硝烟的气息,弥漫在乡间的小路上。花园庙据点外,日伪军的刺刀在晨光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路边摆茶摊的老张头,攥着布满老茧的手,眼神中满是悲悯,他看着一个挑菜筐的农民被押进据点——这个阴森的据点,如同一个吞噬生命的黑洞,进去的人鲜少能完好无损地出来。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菜农”,即将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博弈。
半年前,刚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的陈子良,毅然放弃了留校任教的安稳生活,投身到了豫皖苏边区的敌后战场。组织考虑到他实战经验不足,特意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交通员王萌林与他搭档,执行情报传递任务。初次见面,陈子良眼神坚定,对王萌林说:“王同志,我一定全力配合,保证完成任务!”王萌林打量着眼前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既欣慰于他的热血,又不免有些担忧:“咱们伪装成送菜农民,路上要过好几道日军关卡,务必小心。”
行动一开始,还算顺利。两人推着装满蔬菜的独轮车,巧妙地应对着日军的盘查,顺利通过了前几个检查站。王萌林暗暗惊讶,这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无论是推独轮车的架势,还是应答时的神态,都像极了地道的庄稼汉。然而,平静的表象下,危险正悄然逼近。
当他们行至花园庙据点时,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这里的伪军比别处更加凶残,正肆意抓捕路人。突然,一个满脸横肉的汉奸指着陈子良叫嚣:“这是新四军!抓起来!”任凭王萌林如何求情,陈子良还是被五花大绑地带进了据点。昏暗潮湿的刑讯室里,木棍击打肉体的闷响混着汉奸的怒吼:“说!你是不是新四军?”陈子良咬着牙,冷汗浸透了衣衫,却始终坚称自己只是个靠种菜为生的农民。
在生死关头,当汉奸问及家乡时,陈子良敏锐地捕捉到了对方眼中一闪而过的异样。他突然想起家乡有位颇有名望的乡绅陈家公,或许能成为转机。于是,他镇定自若地攀谈起来,将与陈家公的“渊源”娓娓道来。汉奸起初满脸狐疑,几番查证后,最终不得不相信是抓错了人。
当陈子良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走出据点时,守在茶摊的老张头惊得合不拢嘴。陈子良顾不上休息,迅速与焦急等待的王萌林会合,将藏在菜筐夹层里的情报安全送出。这场看似偶然的脱险,实则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他用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在绝境中寻得生机,更用坚定的信仰,守护住了比生命还珍贵的情报。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像陈子良这样的地下党员,如同暗夜中的星火。他们没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却在看不见的战线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身处险境,却始终怀揣着对光明的信念。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载入史册的华丽篇章,却用热血与智慧,为抗战胜利铺就了隐秘而坚实的道路,值得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