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时光飞逝,今日农历七月三十,我们迎来了七月的尾声,民间称之为“晦日”。明日便是农历八月初一,仲秋时节正式拉开帷幕。农历八月,正值秋季中期,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显著增大。此时,北方稻谷、玉米等农作物迎来成熟收获期,大地一片金黄;南方则秋高气爽,桂花盛开,芬芳四溢,故农历八月又称“桂月”。
明日八月初一,有何特别之处?
八月初一是“朔日”
《说文解字》中记载:“朔,月一日始苏也。”意指每个农历月的第一天均为“朔日”,一年有十二个朔日,若遇闰月则有十三个。今年多出一个“闰六月”,因此八月初一是今年的第九个朔日。
朔日当天,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处于同一直线或黄经相等的位置。此时,太阳照亮的是月球背面,面向地球的一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故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月亮,这也是月亮形成新月的必经阶段。
朔日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商代,当时已确立以朔日为起点的朔务制度。朔日是农历月的起点,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平均周期约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但需注意,由于月球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存在夹角,朔日并非每月固定,而是根据实际月相调整,导致农历月份长度为29天或30天。
八月初一是“收日”
“收日”是我国择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代,择吉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如婚嫁娶亲、动土搬家、开工开业等,人们都会挑选吉日进行,这种习俗便是择吉文化,寓意平安、吉利。民间常用的方法是“建除十二日”择吉,由十二个日子循环往复,分别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
明日八月初一,按干支纪日为乙巳年、乙酉月、甲午日。根据“建除十二日”,这天对应“收日”,“收”寓意收获,正合农历八月农作物收获的时节,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八月初一是“秋分的前一天”
秋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天气进一步降温,农作物迎来丰收。秋分当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各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大部分地区进入气象学意义的“入秋”。
今年秋分交节时间为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八月初一正好是秋分的前一天,古人视为“离日”,象征秋天的金气开始离开,水气开始升腾,天气将进一步寒凉。
不是迷信!明日八月初一,这天不仅是农历八月的开始,也是“朔日”、“收日”、“秋分的前一天”,因此有许多习俗和讲究。每当八月初一,老人都会提醒大家:1不走、2不喝、3不坐、4不冻!具体指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
1不走:不走夜路
八月初一是“朔日”,标志着新月的开始。古人这天避免走夜路,看似有民俗色彩,实则有现实因素。
古代没有先进的照明设备,如手电、路灯等,夜晚出行依赖月光引路。朔日当天,月亮被太阳“遮挡”,地球上看不到月亮,也没有月光,四周一片漆黑。虽然古代有蜡烛可以照明,但蜡烛是消耗品,价格不便宜,很多人不舍得使用,因此在漆黑的夜晚走夜路很不安全,古人都会避免朔日走夜路。
现如今,科技发达,夜晚常常灯火通明,但我们还是要避免去一些路灯昏暗、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不仅是对自身安全的考虑,也是对自身财物的保障。
2不喝:一次不喝太多的水
进入农历八月,中秋时节正式开始,北方冷空气南下,空气湿度常低于40%,南方虽稍湿润,但随着昼夜温差拉大,人体通过皮肤和呼吸散失的水分显著增加。如果饮水不足,会导致身体水分进一步流失。当津液输布失常,口腔、咽喉等部位得不到充分滋润,口渴感便随之而来,这也是老一辈人常说的“秋燥感”。因此,多喝水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常见建议。
然而,喝水时要避免一次性喝得太多。仲秋时节,人体阳气逐渐收敛,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如果一次性大量饮水,尤其是冷水,会直接冲击脾胃,加重其运化负担。脾胃负责将身体的水分和食物转化为营养输送到全身,如果突然涌入大量水分,脾胃来不及处理,就会导致水液停滞,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情况。并且,一次喝太多的水,还会使口腔和咽喉部的黏膜来不及充分湿润,反而出现越喝越渴的情况。
那么,进入农历八月该怎么合理喝水呢?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即每次饮水量控制在100至150毫升为宜,喝水的间隔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可以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吸收水分。所谓“晨起一杯水,清肠又润肺”,特别在早晨起床后和睡前1小时各喝一杯温水,更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3不坐:不坐外面的石制座椅
农历八月初一,也是秋分的前一天,标志着秋季天气来到了关键的转折点。进入农历八月,天气开始向秋凉转变,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此时在生活细节上需多加留意,比如在外面散步时,要避免坐外面的石制座椅。
《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在古人看来,阳气对人体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而石制座椅质地冰冷,特别在低温环境下,其温度比周围空气更低。当人坐在上面时,寒气会通过臀部和腰部直接侵入人体,从而阻滞经络气血的运行,损伤人体的阳气。并且,八月初一正值秋分前后,昼夜温差大,清晨和傍晚常有露水,由于石头表面多孔隙,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湿气,形成“湿寒”的环境。如果此时随意坐外面的石制座椅,不仅接触的是冰冷的表面,还可能被湿气侵入体内。
总之,进入农历八月,天气开始转凉,如果出门散步或者运动,最好随身携带一个坐垫,累的话可以垫着休息一下,这样不仅能避免寒气侵入身体,还能防止弄脏裤子。
4不冻:不过度“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特别进入农历八月,来到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渡期,人体更需要适应这种变化,为冬季的“藏”做准备。此时适当秋冻,即通过短暂接触凉意,让皮肤和毛孔逐渐收缩,可以增强对寒冷的耐受能力,激发体内的阳气,避免冬季一遇冷就受冻。
不过,秋冻要适度,避免过度秋冻。因为秋冻不是“挨冻”,进入农历八月虽然开始凉爽,但昼夜温差大,如果一味追求“冻”,穿得单薄,寒气就会趁虚而入。如果让寒气直侵经络,就会导致气血凝滞,引发感冒、咳嗽、关节痛等不适。尤其是老人、孩子等体质虚弱的人,阳气本就不足,再被寒气一冲,身体更难适应。
什么才是合理“秋冻”?秋冻指的就是保持身体“三分凉意”即可。并且,要“冻”得循序渐进才行,也就是早晚添衣,中午减衣;从薄到厚,慢慢适应。衣服以“略感凉而不寒”为佳,如果冻得打喷嚏、手脚冰凉,就说明“冻过头”了。
总结,明天就是八月初一了,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农历八月的开始,同样也是朔日、收日、秋分的前一天。明日八月初一,无论多忙,记得:1不走、2不喝、3不坐、4不冻!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早了解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