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美国NASA最新报告显示,中国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成效尤为突出——这片总面积超过4.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治理率已达80%。从昔日风沙肆虐的荒原到如今中国绿化标杆区域,毛乌素经历了怎样的生态蜕变?
毛乌素并非天生沙漠。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曾是水草丰美的榆溪塞,匈奴部落在此放牧并种植粟、麦等作物。唐代安史之乱后,大量流民涌入陕北开垦草原,地表植被开始遭到破坏。宋代边缘出现零星沙丘,元代游牧与农耕交替开发加剧土地退化,明代军屯制度更以每年数千亩的速度摧毁草原生态。
清代中期,沙化速度陡增。《榆林府志》记载道光年间已现“沙地连亘数百里,风过沙飞”的景象。至新中国成立前,毛乌素彻底沦为沙漠,春季西北风卷起沙尘时,榆林城天空会被染成土黄色。当地民谣“黄沙滚滚不见天,庄稼苗苗不顶寒”生动描绘了生态灾难,许多村庄被流沙包围,居民被迫年年迁徙。
面对沙化危机,陕西以榆林为中心划定400公里治沙边界,确立“北治沙、南治土”策略。1950年代,国营长城林场率先成立,退伍军人与当地农民住地窨子、背树苗进沙窝,用驴车从几十公里外运水,以麦草扎沙障固定流沙。至1965年,林场已在北部种下12万亩防护林。
1972年,榆林尝试集体治沙模式,在沙丘顶部种沙蒿、中部植杨柳、底部育牧草,形成立体固沙带。三年间治理流沙150万亩,为大规模治沙积累经验。1980年代国家出台“五荒地”承包政策,明确50年林权不变,彻底激发民间治沙热情。
治沙英雄牛玉琴便是典型代表。丈夫去世后,她带领全家育苗、种树,成立女子治沙队,将沙窝变为花果山,种植苹果、梨等经济果树。政策激励下,2000-2010年榆林完成退耕还林450万亩,建成165块万亩成片林。
尽管治理率已达80%,剩余20%裸露沙区位于沙漠深处,地势高、水源远、风力大,常规方法难以奏效。榆林推行“双轮驱动”模式,科技治沙代表张应龙研发高压管道输水技术,将水和营养液直接注入沙层深处,形成种植穴后植入树苗,30秒即可完成种植。该技术成活率高且减少沙地扰动,已种下38万亩生态林。
科研机构参与带来突破性发现:毛乌素樟子松林每年每亩固定碳1.2吨,是普通林地的1.5倍。这些成果被纳入国家防沙治沙数据库,并推动产业发展。榆林引导企业开发沙棘饮料、沙地苹果、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定边县沙棘加工厂年加工5000吨果实,产品远销全国。
2020年,榆林市境内流沙全部治理完毕,生态绿带向北推进400多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国家森林城市。NASA报告指出,毛乌素的绿色不仅改变了中国生态版图,更为全球沙漠治理提供了可行方案。
从魏晋草原到清末沙漠,再到如今绿洲,毛乌素的变迁跨越两千年。它的治理依靠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与产业协同,随着最后20%沙区治理推进,这片比台湾大的沙地即将成为中国首个消失的沙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