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启程赴联合国参加会议前,眼中难掩焦虑。他正站在外交的钢丝上,两侧是深不见底的地缘政治裂谷。这一微妙处境,折射出韩国当前外交政策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据BBC报道,李在明在专访中公开调整了对中俄朝关系的表述。他直言:"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阵营,而韩国恰好处于边缘地带。"这一表态与其此前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面对中俄朝日益紧密的关系,李在明宣布韩国将加强与日本、美国的合作。这一政策转向被观察者网解读为"重回尹锡悦政府时期的外交老路"。数据显示,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2.33万亿元人民币,占韩国外贸总额的21%,这种经济依赖与安全诉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近期关于半岛关系的强硬表态,成为李在明政策调整的直接导火索。金正恩不仅明确否认南北统一可能性,更要求美国承认朝鲜核国家地位。对此,李在明承认此前停止对朝广播等缓和措施效果有限,"激怒朝鲜的成本远高于收益"。
在核问题上,李在明提出折中方案:建议朝鲜冻结而非彻底销毁核武器。他向BBC解释称,朝鲜每年新增15-20枚核武器,冻结生产可防止局势恶化。这种"临时紧急措施"被视为去核化进程的现实替代方案。
李在明最担忧的,是中俄朝在中国九三阅兵中展现的团结态势。这种战略三角关系令韩国倍感压力。尽管他此前宣称要摆脱"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旧模式,但现实政策仍呈现双重依赖特征:既强调韩美同盟是安全基石,又维持对华经济合作;对俄关系则保持谨慎,称"国家关系复杂,需寻找合作可能"。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领导人,李在明即将主持安理会公开辩论会。这既是展示韩国外交影响力的机会,也是巨大挑战。朝俄军事合作成为首要议题——去年11月,韩国前外长赵兑烈已在G7外长会议上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指出"这是亚洲国家首次应欧洲要求向欧洲战场派兵"。
韩国当前面临多重困境:美国"印太战略"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但韩美经济摩擦不断。李在明在路透社专访中警告,若按美方要求全额投资3500亿美元,韩国可能重演1997年金融危机。这种"走钢丝"策略正显现崩溃迹象,如何平衡大国关系成为李在明政府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