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马光远揭示:房价下跌下富人无恙,中产为何成最大受害者?

时间:2025-09-23 18:14:53 来源:小兰聊历史 作者:小兰聊历史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波动频繁,普通民众普遍期待房价下跌,但事实上,受房价下降影响最大的群体并非普通人。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房价下跌对有钱人的影响最小,对中产的伤害最大。"这一论断初听之下令人费解,实则揭示了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深层现实。



被困住的中产群体:资产高度集中下的脆弱性

当房价下跌时,许多人直觉认为拥有多套房产的富人损失最大。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富人群体受影响最小的原因在于其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他们不仅投资房地产,更通过股票、债券等多种渠道分散风险,即便房价大幅下跌,其他资产仍能维持生活水平。

更关键的是,富人通常拥有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和专属信息渠道,能够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相比之下,经济能力较弱的普通群体受房价波动影响较小——他们本就无力购房,房价下跌对其生活冲击有限。即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这种冲击也是可控的。



真正承受房价下跌重压的,是处于中间地带的中产群体。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居民房产平均占家庭总资产的七成以上,部分家庭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中产的财富高度集中于房地产,一旦房价下跌,资产立即面临缩水风险。

以某二线城市夫妻为例,两人收入虽属中上水平,但购房后不仅耗尽积蓄,还需每月偿还高额房贷。当房价暴跌叠加降薪潮时,他们既要承受继续还贷的经济压力,又要面对资产贬值的心理失衡。这种双重打击暴露出中产群体在资产结构、风险抵御和心理预期方面的多重困境。



房产过剩困境:从投资热潮到"鬼城"预警

与房价下跌同步的是房产销售额的持续萎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降幅相同。这种"量价齐跌"的现象,折射出房地产市场更深层的矛盾。

过去二十年,中国房地产经历黄金发展期,住房总量到2024年底已达6.02亿栋。表面看,住房供应已能满足刚需,但现实是真正需要购房的群体仍无力承担,而投资性购房需求则因市场风险增加而萎缩。更严峻的是,人口结构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鬼城"现象,专家预测多数在建楼盘未来可能面临空置危机。



稳楼市策略:马光远的"活命"三招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马光远在9月5日发文中提出三大解决方案:

第一,解决烂尾楼问题。当前购房者最担忧的就是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楼盘烂尾。加强资金监管,确保银行贷款专款专用,是重建市场信心的关键。

第二,建立价格保障机制。在经济下行期,购房者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通过政策兜底稳定房价预期,能够消除购房者的后顾之忧。

第三,减轻购房负担。调整房贷利率、取消购房限制等措施,能够直接降低刚需群体的购房成本,激活市场有效需求。



结语:提升抗风险能力是关键

房价波动对中产群体的冲击,本质上是资产结构单一、风险抵御能力不足的体现。这提醒我们,在经济波动期必须优化资产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马光远的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只有切实解决烂尾楼、稳定房价预期、降低购房成本等核心问题,才能消除经济隐患,改善民生。

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需要政策、市场、企业多方协同,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可以预见,随着问题逐步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终将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源自:【极目新闻】【金融界】【光远看经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