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毛远新在经历了17年的牢狱生活后,终于重获自由。那一刻,他心中交织着激动与感恩。回想起曾经在病痛中挣扎的艰难时刻,是母亲和中央首长们的关怀让他坚持下来,活到了今天。
出狱后,毛远新决定告别过去,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在中央的指示下,他被分配到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准备再次投身工作。对于这份工作,毛远新满怀期待,但他也有自己的考量。于是,他联系了中央首长,郑重提出了自己工作前的唯一请求:希望能改名参加工作。
毛远新选定“李实”作为自己的新名字。这个名字并非随意选取,而是有着深厚的渊源。1965年,毛远新从哈军工毕业,迎来人生首次工作。当时,他与伯伯毛主席商议后,便以“李实”之名开启工作与生活。这一名字,一是为了让他铭记脚踏实地的重要性,二是为了避免外人知晓他与毛主席的亲属关系。
尽管此时伯伯毛主席已离世,但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毛远新始终铭记于心。因此,他决定沿用“李实”这个名字,开启人生的第二次征程,期望能过上平凡的日子。对于毛远新的这一请求,中央很快给予了批示:同意。
就这样,毛远新以“李实”的身份,来到上海开启工作。在研究所里,除了所长和书记,无人知晓他的真实身份。报到后,所长带着他与同事们见面,并介绍道:“李实同志是哈军工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在空军工作,如今来到我们所,大家欢迎。”众人鼓掌欢迎,毛远新也真诚致谢。随后,他被分配到总工程师办公室,担任办事员一职。
工作伊始,毛远新便全身心投入,极少与外界往来。这既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他刻意为之,因为他不想让人了解自己的过去,一心渴望过上真正平凡的工作生活。凭借哈军工的扎实培养,毛远新能力出众,迅速熟悉业务,不久便成为工作骨干。
到了1995年,毛远新凭借出色表现,赢得了研究所上下的一致认可。所长认为他能力突出,打算将他从办公室办事员提拔为办公室主任。面对所里的看重与信任,毛远新满心感激,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一提拔。此时的他,已不愿站在人前,只愿默默为工作贡献力量。他以身体欠佳、不愿承担过重责任为由,婉拒了提拔。这一决定让所里众人感到十分不解。好在所长和书记了解他的真实身份,对他的选择表示理解。
毛远新虽过着平凡的工作生活,却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始终专注工作,常常加班加点。在他的努力下,研究所多次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评审,业务愈发出色,他也收获了诸多称赞。在平凡的日子里,毛远新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新篇章,默默为工作奉献,践行着脚踏实地的人生理念。
毛远新的人生,经历了诸多波折。他于1941年2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出生,是毛泽东弟弟毛泽民和中共地下党员朱旦华之子。他的童年,伴随着动荡与苦难。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背信弃义,将在新疆工作的中共干部全部投入监狱,毛远新的父母也未能幸免。那时,他尚在襁褓,便随母亲一同被关在女牢,度过了艰难的四年。在狱中,年幼的他便展现出坚定的信念。三岁时,面对看守所长的威逼,让他污蔑共产党和自己的父亲,他坚决反抗,大声喊出“共产党不是土匪,我爸爸不是土匪”,即便遭受皮带抽打,也绝不屈服。
1946年,在中共中央和张治中将军的共同营救下,毛远新和母亲等百余名干部历经艰险,回到延安。见到大伯毛泽东时,他好奇地指着毛泽东下巴的痣询问,逗得毛泽东开怀大笑。此后,他的生活逐渐趋于稳定。母亲朱旦华投身工作,他被送到延安“洛杉基托儿所”,后又进入解放区的育英小学读书。随着革命形势发展,育英小学迁至北京,他也在北京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
1951年夏天,毛远新跟随母亲到北京,本打算参加完会议就回南昌。但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见毛泽东因毛远新的到来心情好转,便劝说朱旦华将孩子留下。毛泽东也同意了这个提议,让毛远新跟着李讷在育英学校读书。从此,毛远新便在毛泽东身边长大,毛泽东对他关怀备至,每月为他提供生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