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貌是一张王牌,但若没有智慧加持,单凭颜值闯荡江湖,或许会成为一场灾难。女演员乐韵的人生,便是一个鲜活的注脚。
1967年,乐韵出生于上海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她跟随母亲生活。母亲是越剧演员,深知演艺圈的‘颜值红利’,便将乐韵送去学习歌舞、表演,希望她能成为大明星,改变家庭命运。
乐韵不负众望,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长大后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凭借出色的容貌、身段和唱功,很快在上海越剧团站稳脚跟,并顺利进入影视圈。
16岁,她主演电视剧《大篷车上》,因美貌引发关注;17岁,她在电影《通缉令》中担任主演,并在《大桥下面》中客串,虽只有几个镜头,却惊艳众人,甚至被认为不输女主角龚雪——这位80年代内地公认的大美女。当时的《大众电视》杂志评价乐韵为‘明日之星’,称她是个能成大器的苗子。
然而,离成名只差一部好作品时,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8岁那年,乐韵被推荐给《红楼梦》剧组,成为‘王熙凤’的候选人。这个角色分量极重,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宝黛钗’。但乐韵并未主动争取,机会却主动找上门来——她长了一双和‘王熙凤’一样的丹凤眼,容貌靓丽,个头高挑,是剧组公认的最美候选人。甚至邓婕和周月这两位竞争对手,看了乐韵后都自觉比不过,邓婕还曾打算放弃竞争去演平儿。
尽管导演王扶林更属意邓婕,但央视领导却一致投给了乐韵。不出意外,乐韵出演王熙凤已是板上钉钉,一夜成名似乎近在咫尺。
然而,乐韵的母亲却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在母亲看来,王熙凤是个‘坏女人’,演这个角色会破坏乐韵的形象,影响她的星途。更何况,进组要待三年,不能接其他戏,太耽误时间。于是,母亲坚决反对乐韵出演。
乐韵太年轻,缺乏阅历,又习惯了听从母亲安排。她没读多少书,缺乏文化素养,根本没意识到‘王熙凤’这个角色的魅力。别人抢破头都想要的角色,她却随随便便就放弃了。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轨迹。
王扶林惜才爱才,极力劝她留下来,哪怕演个戏份不多的角色也行。乐韵最终同意出演尤三姐,但还没等到开机,她就再次提出辞演——因为她恋爱了,对方是大她29岁的香港演员罗烈。
罗烈是邵氏电影公司的演员,在内地颇有名气。那个年代,内地人对港星带有很大的滤镜。罗烈成熟稳重,又有港星光环,在他的猛烈追求下,乐韵不可自拔地爱上了他。罗烈向她承诺,给她优渥的生活,还称自己在香港很有影响力,只要跟他去香港,就能轻轻松松把她捧红。
乐韵听信了罗烈的承诺,对华语娱乐中心的香港心向往之。在她看来,去香港发展,比拍好几年《红楼梦》更值得。
王扶林知道乐韵去意已决,只能放手。多年后,他对乐韵的主动弃演毫不留情地批评:‘她长得漂亮,但一肚子草包没文化。’话虽刻薄,却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乐韵怀揣着爱情与梦想来到香港,却没想到等待她的是万丈深渊。罗烈并没有兑现承诺,他在香港的影响力远不如所说的那么大,根本没给乐韵什么像样的资源。
乐韵不适应香港的环境,不会讲粤语和英文,普通话也不标准。虽然外形优越,但八九十年代的港娱最不缺的就是美女。她毫无优势,事业毫无水花,只能在各种小成本电影中打转,根本没机会参加大项目。
事业失意,乐韵尚且可以安慰自己蛰伏以待来日,但情感上的重创却让她痛苦不堪。她与罗烈有过一段快乐甜蜜的日子,但很快就被‘打小三’的闹剧终结。
罗烈从头到尾都隐瞒了自己早已结婚生子的事实。他的妻子唐嘉丽是大导演唐季礼的姐姐,罗烈坐享齐人之福,两头骗。直到纸包不住火,唐嘉丽上门大闹,乐韵才知道自己当了第三者,也才明白为何每次向罗烈提出结婚时,他总是找借口。
乐韵气不过,几次三番上门找罗烈理论,却被罗烈以干扰家庭名义报了警,受到行政处罚。至此,乐韵和罗烈的关系彻底曝光,她成为人人喊打的小三。罗烈为了保全名声,趁机抛弃乐韵,断了她的生活费,并将她赶出别墅。
在香港举目无亲、没有钱、工作又因负面新闻变得更少,乐韵的处境愈发艰难。此时回内地重新来过,对她来说并非难事,毕竟她才二十多岁,又有一定的名气。但她放不下自尊和面子,只想待在香港等待翻身的那一天。
然而,这一天并没有到来。在最艰难的时候,她的母亲又给了她重重一击。母亲以为乐韵去香港后发达了,便赶来享清福,却发现乐韵的日子过得还不如在上海时好。
要在物价昂贵的香港养活自己和母亲,乐韵不得不想办法赚更多的钱。在最窘迫的时候,她甚至去拍了风月片。
圈里的人看她可怜,帮她介绍酒店、商行开业剪彩之类的工作,这些工作轻松且酬劳不低,但乐韵性格清高,放不下身段,觉得会损害她的明星形象,所以都婉拒了。
困窘的生活让母亲对她极其不满,觉得自己辛苦培养的女儿,不说带她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现在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母亲性格强势又势利,成天在家里没完没了地奚落和指责乐韵,说她窝囊没用,骂她不孝敬自己,还老拿她跟嫁入豪门的女明星比。
有时候被说得烦了,乐韵就回嘴:‘我去死行了吧。’这本以为只是一句气话,却是她积压已久的心里话。来香港的这几年,爱情和理想破碎,生活穷困潦倒,不被理解,一次又一次地被母亲嫌弃和厌恶……早已让她心灰意冷,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希望。
1995年,乐韵从13楼纵身一跃,结束了28岁的生命。令人寒心的是,伤害她最深的两个人——母亲和罗烈,都没有出席葬礼,她的葬礼还是由香港演艺协会操办的。
短短28年生命里,乐韵从未得到真心对待。最亲密的两个人,一个把她当赚钱工具,一个玩弄她的感情。老天爷给了她美貌,却没有给她驾驭美貌的智慧;给了她很多次机会,但她每次选择都没选对,以至于一步错步步错。
毫无疑问,退出《红楼梦》是她最糟糕的选择。她的母亲目光短浅,而她太年轻,成长和教育环境又让她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哪怕当年她只是演尤三姐,后面的发展走向都不一样,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到了香港,如果她主动学习粤语和英语,事业发展都不会那么受限。经历了香港的一地狼藉之后,如果不是那么看重脸面,直接重返内地,也依然有重头来过的机会。
生活窘迫时,务实点放下明星的架子去参加剪彩,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那个时候很多明星都接剪彩的活。遭受母亲的情感虐待时,跟她分开劝她回上海,虽然这不能解决根本矛盾,但起码不用天天见面避免矛盾的激化。
可惜没有如果。乐韵不善思辨,缺乏主动性,没有主见,总是被推着走。她的性格和选择决定了命运,最终走向王熙凤和尤三姐殊途同归的双重悲惨结局,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