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西贝公关稿引发争议:为何温情营销反成笑柄?

时间:2025-09-28 03:55:18 来源:亮见 作者:亮见



01 西贝公关稿:温情背后的荒诞

近日,西贝的公关操作再次引发网络热议。这家以西北菜闻名的连锁餐厅,试图通过温情营销重塑品牌形象,却因内容过于夸张而遭到网友群嘲。从'大哥进店储值千元'到'7岁孩童与西贝生死相约',这些充满戏剧性的场景设计,让公众不禁质疑:这究竟是真实故事还是刻意编排?

在某篇公关稿中,一位顾客宣称:'我跟西贝同生共死。'两人消费600余元后,该顾客表示'每人300元才吃饱',这与西贝此前'价格亲民'的宣传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篇报道称7岁孩童能抱住服务员大腿,引发对儿童发育情况的合理质疑。这些脱离现实的叙事,让品牌陷入'越努力越尴尬'的境地。



02 西贝宇宙:温情营销的过度包装

西贝构建的'温情宇宙'中,顾客与餐厅的关系被异化为'军民鱼水情'。某公众号文章描述:'老人三代同堂来就餐,称不信任西贝就等于不信任整个商场';更有家长声称'孩子吃西贝长大,现在带孙辈继续光顾'。这种将商业消费神圣化的叙事,暴露出品牌对公众情感的误判。

在【西贝品味早读】的视频号里,类似'7岁毛毛的故事'层出不穷。有报道称,某杜女士的孩子'1岁不肯吃饭,医生建议外出就餐,最终被西贝治愈'。更夸张的是,某员工15岁时给老人端汤,两年后竟获赠北京房产。这些超出常理的'温情故事',反而引发公众对品牌诚信度的质疑。



03 恐怖谷效应:当餐厅变成'四不像'

西贝的公关困境,本质上是掉入了'恐怖谷陷阱'。这个心理学概念指出:当事物接近人类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时,会引发强烈不适感。西贝将自己包装成'医治厌食症的医院''陪伴老人的康复中心',却忽视了作为餐厅的核心属性。

品牌年付600万咨询费给华与华,却未能建立有效沟通。正常描述'环境舒适、菜品新鲜'或许能规避风险,但西贝选择将商业行为神圣化。这种既非纯粹商业又非慈善机构的定位,导致其在'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新贵'之间进退失据。



04 企业文化的时代错位

西贝的公关风格折射出管理层的思想滞后。董事长贾国龙代表的'上个年代'思维,与当代消费者产生严重隔阂。当网友将西贝公关戏称为'邪修文学'时,暴露的是品牌价值观与主流社会的脱节。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沉默或许比强行营销更明智。当其他品牌专注产品创新时,西贝仍沉浸在自我感动的叙事中。这种时代错位,让品牌既无法赢得年轻群体认同,也难以巩固原有客户基础。



结语:回归餐饮本质才是正道

西贝的案例为品牌营销敲响警钟:过度包装的温情故事,可能比负面新闻更具杀伤力。当消费者开始用放大镜审视品牌叙事时,任何不真实的表达都会引发反弹。或许,西贝该重新思考:作为一家餐厅,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The End—

作者:魏春亮

首发:亮哥读书,ID:lianggeviewpoin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