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逝世后:五位子女的现状与生活轨迹

时间:2025-09-28 06:28:34 来源:兴趣知识 作者:兴趣知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7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中国,上海浦东的江边工地一片繁忙景象。那天上午,一位西装笔挺的中年男子站在黄浦江边,凝视着远处缓缓旋转的吊塔。

有人认出了他——荣智健,中信泰富的创始人,也是荣毅仁的儿子。



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这家伙,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靠背景,全靠自己。”不过,熟悉荣家的人知道,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荣家的名字,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声名显赫。祖上荣熙泰在无锡开设钱庄、经营棉布生意,凭借勤恳和灵活的头脑,将家业经营得蒸蒸日上。



荣毅仁是荣家第三代,出生于1916年。那时,北洋政府内外交困,中国局势动荡不安。然而,荣家依然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这背后依靠的是稳定的商业信誉和极强的风险意识。

真正将荣家推向历史舞台中央的,是荣毅仁。



他年轻时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历史。毕业后,他没有选择进入政府机关或出国深造,而是回到家中接手了面粉厂。那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上海局势紧张,日军虎视眈眈,商界人人自危。然而,荣毅仁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将企业扩展到重庆和西南地区,既躲避战火,又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新中国成立前后,大多数民族资本家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走还是留?政权更替后,政策方向发生了变化。那几年,像荣毅仁这样的大资本家,不少人选择了前往香港或东南亚。然而,荣毅仁却留了下来。

他说:“商人也要有国家的命运感。”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反复引用,但在当时,听的人并不多。



1956年,全国推行公私合营。荣毅仁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将整个荣氏企业系统,包括工厂、仓库和物流网络,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他没有谈任何条件,也没有保留任何股份。

那时,他已是中国纺织行业的代表人物。捐献企业后,许多人以为他将就此淡出历史舞台。然而,第二年,他就被调往国家经委工作,成为全国工业系统的重要顾问。



多年后,他成为了国家副主席,这位从商界走出的传奇人物,最终走进了国家最高层。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关键不在于他捐献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看待未来。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荣毅仁明白,国家需要的不是资本家,而是懂经济、有组织经验的人才。他将自己从一个“企业所有者”转变为一个“经济建设者”。

这份责任感,也贯穿在他对子女的教育中。荣毅仁有五个孩子,三女两儿。



最大的女儿荣智和,开办了一家幼儿园。虽然规模不大,但她非常认真。她常说:“我爸不希望我们靠家里吃饭,也不希望我们忘了自己是荣家的人。”这句话看似普通,却体现了荣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家风。

二女儿荣智平,几乎从未出现在公众报道中。她不做生意,也不参与政治,过着安静的生活。



有一次,她在家中与朋友聊天时说:“爸最怕我们变得自大。”简单一个“怕”字,透露出荣家的家教之严。

三女儿荣智元的命运则较为坎坷。她读中学时患上脑炎,由于诊断延误,病情恶化,最终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



荣毅仁那段时间几乎不出门,常常独自坐在窗前发呆。后来,她因肺癌去世,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世。

荣家从不对外提及这段往事,但那以后,荣毅仁变得更加沉默。

小女儿荣智婉嫁给了澳门建兴龙的董事长马有恒。婚礼非常低调,媒体几乎找不到相关照片。



她自己也很少露面,但据说每年春节都会回到无锡老宅,陪母亲烧菜,做的都是小时候吃的家常菜。

最受关注的还是荣智健。1987年,他创办了中信泰富,起步资金不多,但很快便实现了在香港主板上市。

他的管理方式与父亲非常相似——谨慎、规范、不张扬。1997年金融危机时,他的公司未受太大影响,但到了2008年,却因外汇衍生品投资失误,导致公司亏损数十亿。



那时,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称他“跌下神坛”。然而,他没有回避,而是公开道歉,并带头裁员降薪。几年后,公司重新恢复了元气。

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我们可以失败,但不能丢脸。”说实话,这种话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说,但他确实是这么做的。



后来,荣毅仁于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那天北京下起了小雨,新闻联播头条播报了讣告。

第二天,《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标题非常简洁:“荣毅仁同志逝世”。



报道中没有一句煽情的话,但那些年与他共事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是:“他从来不讲家世。”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称呼“红色资本家”了。

  • 参考资料:
  • 周成林,《荣毅仁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
  • 中国国家档案馆编,《共和国人物志:荣毅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 陈志武,《家族企业的中国命运》,中信出版社,2014年。
  • 《人民日报》档案,2005年10月27日,第1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