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即将“叩门”南亚,印度空军迅速“破防”。近日,印度空军抛出惊人计划:拟从俄罗斯采购多达140架苏-57隐身战斗机,试图在南亚空中力量格局剧变前抢回主动权。然而,这场看似“豪气冲天”的军购,刚启动便撞上俄罗斯军工产能的“铁板”——俄方连自身战机换装需求都难以满足,更遑论承接百架级出口订单。这场交易表面是印巴军备竞赛升级,实则暴露了俄乌冲突后全球军工体系的新痛点。
印度此轮军购的紧迫性,源于9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的公开声明:巴方将引进中国歼-35隐身战斗机,成为南亚首个部署第五代战机的国家。这一消息对长期压制巴基斯坦空中力量的印度而言,无异于“战略地震”。尽管歼-35具体技术指标未完全公开,但其隐身性能、信息化水平及舰载适配能力,已明显超越印度现役的苏-30MKI和法制“阵风”战机。一旦部署成军,南亚空中力量平衡将被彻底改写。
更令印度尴尬的是,其五代机引进计划屡屡受挫。美国F-35始终对印度设限,多年口头承诺未兑现;本土“先进中型战斗机(AMCA)”项目进度缓慢,原计划2025年首飞,如今样机仍未亮相。印度空军现役中队数量长期低于官方设定的42个目标,机型老化严重,战备率难以保障。试图用“阵风”填补空缺,却因数量有限、价格高昂而收效甚微;苏-30MKI虽为主力,但在隐身和电子战领域已逐步被淘汰。
从账面看,140架苏-57订单对俄罗斯而言是“天上掉馅饼”。作为俄唯一量产的五代机,苏-57若能大批量出口,既可缓解财政压力,又能提振军工信心。然而现实是,俄罗斯空天军截至2025年4月仅接收26架苏-57量产型,2023年交付11架,2024年仅4架,与中美五代机产量(歼-20超300架、F-35突破1000架)形成鲜明对比。
产能瓶颈的根源在于西方制裁。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高端军工供应链几乎被切断,雷达芯片、隐身材料、航电系统等关键组件依赖灰色渠道输入,成本高、风险大、稳定性差。英国研究机构曾拆解俄军战场装备,发现大量零部件来自中东或中亚的“绕道采购”。与此同时,俄乌战场消耗了大量苏-34、苏-30战机,空天军急需补充战力,苏-57作为未来主力,本应优先满足本国需求。再加上阿尔及利亚已签下36架订单,俄罗斯交付任务已“堆积如山”。
尽管俄罗斯试图通过新建生产线、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产能(目标年产18架),但在140架订单面前仍显杯水车薪。即便满负荷运转,交付周期也需十年以上,印度能否等待成为最大疑问。
面对俄罗斯交付难题,印度提出“Plan B”:140架订单中,超100架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本土组装。这一计划既能缩短交付时间,又能推进“印度制造”战略,但历史经验却泼了冷水。HAL此前负责苏-30MKI本土生产时,效率低下、成本飙升,出勤率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部分战机甚至需飞行员“自带维修工具飞行”。而苏-57的技术复杂度远超苏-30MKI,隐身涂层、有源相控阵雷达、飞控系统等环节均需高精尖工业基础。
若采用“CKD/SKD”模式(俄罗斯提供散件,印度组装),仍需依赖俄方关键部件供应,交付周期可能因物流、协调问题进一步延长。若尝试“深度国产化”,则需巨额投资和技术消化能力,中期可能造成战力空窗。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未必愿意全套转让五代机技术——作为国家安全核心资产,俄方需防范印度“反向工程”成为竞争对手。这场合作注定是一场信任与利益的博弈,谈判可能旷日持久。
这场交易的本质,是印度对歼-35入巴的“条件反射”式应对。试图用140架苏-57“堵住漏洞”,但当对手已部署五代机,自己却连产线都未建立,这场军购既是豪赌,也是无奈。对俄罗斯而言,订单虽能回血,但瘫痪的供应链和捉襟见肘的产能,将希望变成了烦恼。140架订单带来的不是胜利捷报,而是现实考验。
现代军火交易早已超越“买卖”范畴,成为工业体系、技术能力和国家信任的全维度博弈。对印度而言,五代机之路依旧“山高水远”,没有捷径可走;对俄罗斯而言,这场交易将成为检验其军工恢复程度的试金石。无论结果如何,南亚空中力量格局的剧变,已不可逆转。
信息来源:
印度计划购买140架俄苏-57隐身战机,彻底升级作战能力 2025-09-25 19:34·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