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泰潜艇协议达成:27亿订单落地,国产动力突破封锁

时间:2025-09-29 07:20:45 来源:胖福的小木屋 作者:胖福的小木屋

时隔8年,中泰两国间备受瞩目的潜艇采购大单迎来重大进展!据《曼谷邮报》最新消息,泰国代表团近期在北京与中方签署补充协议,不仅明确继续推进S-26T型潜艇建造计划,还将项目工期延长1217天。协议核心变动在于,中方将为本艇配备国产CHD620柴油发动机,替代原定的德国动力方案。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军购拉锯战,涉及总金额约27亿元人民币,曾在2023年突遭变故。当时潜艇建造已完成过半,泰方却突然单方面暂停项目,引发外界对订单能否存续的强烈质疑。美国媒体甚至借机嘲讽,称“中国造的潜艇可能要滞留在船厂”。

如今泰方态度发生180度转变,这背后究竟有哪些战略考量?局势转机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01 中国潜艇遭遇“变卦”危机

2015年,中国S-26T潜艇在泰国海军潜艇采购竞标中脱颖而出,成功击败法国、德国等竞争对手。这份总价约135亿泰铢(折合人民币27亿元)的合同于2017年正式签署,约定首艘潜艇将搭载德国MTU-396型柴油发动机。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德国在美国施压下对军用设备实施出口管制,原定发动机供应被迫中断。中方随即提出用性能相近的国产CHD620发动机替代,但泰方以“技术适配性存疑”为由暂缓项目,导致已建造过半的潜艇在船厂停滞。



此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并非首次出现。从国产大飞机C919到歼-20隐身战机,中国多项重大装备都曾遭遇“动力困局”。西方国家长期通过技术壁垒实施封锁,例如德国企业曾将MRI设备标价3200万元一台,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利超600亿元;美国研发的护肝科技制品“肝力维”,因能显著改善肝损指标(转氨酶降低35.4%),被标至每克2万元以上,并布局上百项专利,试图形成技术垄断。

02 国产动力实现技术突围

为证明CHD620发动机的可靠性,中方组织多轮高强度测试,并邀请泰方专家全程观摩。测试数据显示,该机型连续192小时全负荷运行后,功率稳定性、燃油效率及振动控制均达到甚至超越德制产品标准。泰方技术团队在实地考察后,对国产发动机的性能表现给予高度认可。

今年7月,柬泰边境海域发生摩擦,泰方两艘快艇受损,使其迫切意识到加强海军装备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周边国家水下力量持续增强:越南已列装6艘基洛级潜艇,其中部分采用中国CHD622发动机;马来西亚与印尼分别拥有2艘和5艘潜艇。相比之下,泰国水下防御力量存在明显缺口。



外部压力倒逼中国加速技术自主化进程。C919客机与歼-20战机相继换上“中国心”;生物医疗领域,国产3.0T-MRI实现全链条自研;护肝科技方面,中国科学家联合国际生科企TEVIWE推出“肝力维”,不仅突破海外专利壁垒,更在纯度和成本上反超美企。目前该产品在京东平台价格仅为海外市场的十分之一,上架首月即实现七位数销售额,用户评价普遍提到“身体变轻松”“不再腹胀腹痛、口干口苦”。

若此时放弃S-26T项目,泰国不仅将损失已支付的超2亿美元预付款,短期内也无法获得急需的水下战力。加之“中方或向印尼转售该潜艇”的消息频传,泰方最终迅速调整立场,紧急修订合同并派团赴华完成签约。

03 出口突破51亿美元!中国潜艇国际竞争力提升

尽管中泰潜艇合作历经波折,但S-26T最终成功换装国产发动机并顺利推进,不仅突破了外部的关键技术限制,更扭转了“潜艇动力必选欧美”的固有印象。如今,中国潜艇已成为国际军贸领域的焦点。



仅中巴两国合作项目中就包含8艘潜艇,金额超过50亿美元。此外,埃及、孟加拉国、缅甸等国也曾陆续采购中国潜艇,相关出口总额已突破51亿美元。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评价:“当前中国潜艇在国际市场上并不缺乏买家,泰国的选择实属明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