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这年头,种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城里的高楼大厦一座接一座地起,农村的田地却一片接一片地荒。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可事实真是这样吗?也许只是他们想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就像老话说的,树挪死,人挪活。
有时候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日子反倒能过出新花样来。
这不,有个广西小伙子,就把自己的种地梦想搬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
01
陈志远站在自家果蔬基地的最高处,看着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过来。这片他经营了五年的土地,再过一个月就要变成商品房了。
二十八岁的陈志远是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没像同学们那样进公司坐办公室,而是回家承包了三十亩地种果蔬。刚开始家里人都反对,说一个大学生回来种地,脸都丢尽了。可陈志远有自己的想法,他搞的是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一年四季都能结果,收入比上班强多了。
这次征地,政府给了一笔不小的补偿款。拿着这笔钱,陈志远心里空落落的。种了这么多年地,突然没地可种了,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就在陈志远发愁的时候,南宁举办了一场农业展览会。陈志远去逛展会,想看看有什么新技术新品种。在展会上,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人——赵明德。
赵明德四十五岁,皮肤晒得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在外奔波的人。他在哈萨克斯坦做生意十多年了,这次回国是来找合作伙伴的。
“小伙子,看你对温室大棚挺有研究啊。”赵明德主动搭话。
两人一聊就是两个小时。赵明德说,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那边的蔬菜大部分靠进口,价格贵得离谱。如果能在当地搞温室种植,肯定能赚钱。
“那边一亩地一年租金才两百块钱,你信不信?”赵明德说。
陈志远确实动心了。他回去就找大学同学李晋豪商量。李晋豪比陈志远大两岁,在南宁开了个农资店,生意不温不火。听说这个机会,李晋豪也来了兴趣。
两人花了一个月时间做功课。查资料、问专家、算成本。越研究越觉得这事能干。哈萨克斯坦的气候虽然冷,但日照充足,只要有温室大棚,种菜不是问题。
“走,干一票大的!”李晋豪拍板。
接下来的两个月,两人忙得脚不沾地。学俄语、办签证、准备设备。赵明德帮他们联系了当地的翻译努尔兰,说这人靠谱,在当地人脉广。
02
2023年4月的一个早晨,陈志远和李晋豪拎着大包小包,登上了飞往阿拉木图的飞机。
飞机降落时,陈志远透过舷窗往外看。远处是连绵的雪山,近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片陌生的土地,将是他新的开始。
努尔兰准时来接机。这是个三十五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的中文说得很流利,只是带点口音。
“欢迎来到哈萨克斯坦!”努尔兰热情地握手,“赵老板都跟我说了,你们是来种菜的。好啊,我们这里就缺会种菜的人。”
车子开出机场,努尔兰一路介绍。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人口两百多万。这里的人爱吃肉,蔬菜消费量也不小,可本地产的蔬菜少,大部分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口。
“冬天的时候,一公斤西红柿能卖到三十块钱人民币。”努尔兰说。
陈志远和李晋豪对视一眼,心里都有了底。
在市区住了三天,办完各种手续,努尔兰带他们去农业区看地。一路上,陈志远被窗外的景色震撼了。这里的土地太辽阔了,一眼望不到边。偶尔能看到几片农田,大多是种小麦的。
努尔兰带他们看了好几块地。有的太偏僻,运输不方便;有的没有水源,打井成本太高。最后,他们来到巴合提的农场。
巴合提五十二岁,是当地有名的农场主。他的农场有上千亩,主要种小麦和向日葵。有一块两百亩的地,因为地势低洼,不适合种大田作物,已经荒了两年。
“这块地位置好,离公路只有两公里,旁边就是灌溉渠。”努尔兰介绍。
陈志远蹲下来抓了一把土,黑土地,肥得很。他又看了看水渠,水量充足。这块地简直是为种菜量身定做的。
巴合提开价很实在,一亩地一年三百块钱人民币,签五年合同。这个价格,在南宁连一分地都租不到。
“成交!”陈志远当场拍板。
签约那天,巴合提在家里摆了一桌子菜。陈志远第一次吃哈萨克族的手抓肉,羊肉又嫩又香,就是有点腻。正吃着,一个姑娘端着奶茶进来了。
“爸爸,茶好了。”姑娘用中文说。
陈志远愣了一下。这姑娘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牛仔裤和白衬衫,长发扎成马尾,看起来很利落。
“这是我女儿阿依古丽,在阿拉木图大学学的中文。”巴合提介绍,“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找她帮忙。”
阿依古丽大大方方地跟他们握手:“听说你们要种蔬菜?太好了,我们这里冬天吃不到新鲜蔬菜,都是腌菜。”
饭桌上,阿依古丽跟他们聊了很多。她对中国很了解,还去过北京和上海。她说她最喜欢中国的美食,特别是火锅。
“等你们的菜种出来,我要第一个买。”阿依古丽笑着说。
03
开工的第一天,陈志远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困难。
他们雇了十几个工人,有哈萨克族的,也有几个朝鲜族的。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问题。陈志远说一句,努尔兰翻译一句,工人们还是一脸茫然。比划了半天,才明白要干什么。
清理荒地就花了一个星期。杂草有一人高,还有很多石头。工人们干活的习惯跟国内不一样,上午十点才来,下午四点就要走。陈志远急得直上火,可努尔兰说,这里就是这样,急不得。
最头疼的是建温室大棚。陈志远原计划全部材料从国内运,可一算运费,比材料还贵。他只好改变计划,钢架从国内发货,薄膜和其他材料在当地买。
当地的建材市场让陈志远大开眼界。这里什么都有,就是价格贵。一卷农膜的价格是国内的两倍。陈志远咬咬牙,该买还得买。
阿依古丽隔三岔五就来工地。她说是替父亲看看进度,可每次来都帮不少忙。工人们有什么问题,她来翻译比努尔兰还清楚。
有一次,陈志远在大棚里安装滴灌系统。阿依古丽很好奇,蹲在旁边看。
“这是什么?”她指着滴灌管问。
“这叫滴灌,能节水一半以上。”陈志远解释,“水通过这些小孔,一滴一滴地浇到植物根部。”
“太神奇了!”阿依古丽眼睛亮晶晶的,“我们这里都是大水漫灌,浪费得很。”
陈志远打开阀门演示。水珠从小孔里渗出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阿依古丽伸手接了几滴水,像个孩子一样开心。
“你们中国人真聪明。”她由衷地说。
那天下午,陈志远教阿依古丽认识各种蔬菜种子。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阿依古丽学得很认真,还用小本子记下来。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两人坐在大棚外面休息。远处的雪山被夕阳染成金色,近处的田野一片宁静。
“你为什么要来这么远的地方种地?”阿依古丽问。
陈志远想了想:“在国内,地太贵了,年轻人想种地很难。这里不一样,有机会,有空间,能干成事。”
“你不想家吗?”
“想啊,可是男人总得闯一闯。”
阿依古丽点点头:“我理解。我也想过要去外面看看,可是爸爸需要我。”
两人聊了很久,直到天完全黑了,阿依古丽才开车回去。
04
两个月后,第一批菜苗移栽到大棚里。
陈志远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大棚看菜。看着绿油油的菜苗一天天长大,心里说不出的踏实。
李晋豪负责后勤和销售。他跟努尔兰跑遍了阿拉木图的超市和菜市场,了解行情,寻找客户。价格确实像赵明德说的那样,贵得离谱。
“一公斤黄瓜十五块,西红柿二十块,这还是夏天的价格。”李晋豪兴奋地说,“咱们的成本才多少?这买卖能做!”
巴合提经常来看。每次来都要夸几句:“你们中国人就是厉害,这么短时间就建起来了。”
其他农场主也来参观。他们对温室大棚很感兴趣,对滴灌系统更是赞不绝口。陈志远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李晋豪担心教会了别人,多了竞争对手。陈志远说,市场这么大,不怕竞争,关键是要做出品牌。
第一批蔬菜成熟的那天,所有人都很激动。西红柿又大又圆,黄瓜顶花带刺,辣椒油亮亮的。阿依古丽第一个来买菜,她买了一大筐,说要给亲戚朋友都送一些。
“太好吃了!”她咬了一口西红柿,汁水四溅,“比进口的好吃多了!”
努尔兰联系的几家超市很快下了订单。第一批货送过去,当天就卖光了。超市经理亲自打电话来,要求增加供货量。
一个月下来,陈志远算了笔账,纯利润超过了十万人民币。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照这个势头,一年就能回本。”李晋豪激动得睡不着觉。
成功来得太快,陈志远反而有些不安。他知道,做生意没有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波折。
05
秋天到了,农场迎来了大丰收。二十个大棚,每天能出一吨多蔬菜。订单多得接不过来,连首都的客户都找上门来。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巴合提突然说有重要的事要谈。
那天晚上,巴合提请陈志远和李晋豪吃饭。饭桌上只有他们三个人,阿依古丽没出现。巴合提先是夸了一通农场的成绩,然后话锋一转。
“陈老板,有件事我得跟你说清楚。”巴合提放下酒杯,表情严肃起来。
陈志远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要涨租金?
“是这样的,”巴合提清了清嗓子,“你也知道,我就阿依古丽一个女儿。她年纪也不小了,该找个人家了。”
陈志远愣了一下,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巴合提接着说:“这半年来,我看你人不错,能干,有本事。阿依古丽对你印象也很好。我想,要不你就做我的女婿吧。”
陈志远手里的筷子差点掉下来。李晋豪也瞪大了眼睛。
“巴合提大哥,这……这太突然了。”陈志远结结巴巴地说。
巴合提摆摆手:“不突然,我观察你很久了。你要是娶了阿依古丽,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农场的事,我全力支持。我还有几块好地,都可以给你用。”
陈志远脑子一片混乱。他确实对阿依古丽有好感,可这种“交易”式的婚姻,让他很不舒服。
“巴合提大哥,这事太大了,我得好好想想。”
“应该的,应该的。”巴合提笑了,“我给你一个月时间考虑。”
回去的路上,李晋豪说:“老陈,这事你可得想清楚。巴合提这是在逼你啊。”
“我知道。”陈志远苦笑。
第二天,努尔兰悄悄告诉陈志远一个消息。原来,当地有个富商哈力克看上了阿依古丽,托人来提亲好几次了。哈力克四十多岁,离过婚,在当地很有势力。巴合提不喜欢这个人,可又不好直接拒绝。
“如果你娶了阿依古丽,巴合提就有理由拒绝哈力克了。”努尔兰说,“而且,哈力克这人不好惹。你要是不答应巴合提,他可能会投靠哈力克,到时候你的农场……”
努尔兰没说完,可意思很明白。
陈志远这才明白,自己被卷进了一场复杂的局中。
06
接下来的日子,陈志远坐立不安。
他试探着问阿依古丽:“你爸跟我提了那件事。”
阿依古丽脸红了,低着头说:“我知道。”
“你是怎么想的?”
“我……我也不知道。”阿依古丽咬着嘴唇,“我爸说你是个好人,可是……”
“可是什么?”
“可是这样太奇怪了,不是吗?”阿依古丽抬起头,眼睛里有泪光,“我不想因为哈力克的事,就随便嫁人。”
陈志远心里一软。这个姑娘也是被逼的。
“要不这样,”陈志远想了想,“咱们先处处看,不急着结婚。你爸那边,我去说。”
阿依古丽感激地看着他:“谢谢你,陈大哥。”
可是巴合提那边不好糊弄。他又找陈志远谈了一次,这次说得更直白了。
“陈老板,我就直说了。哈力克那边压得很紧,我顶不了多久。你要是不娶阿依古丽,我可能就得把她嫁给哈力克。到时候,哈力克成了我女婿,你这个农场……”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李晋豪急了:“老陈,要不咱们撤吧。大不了换个地方。”
“撤?”陈志远苦笑,“咱们投进去多少钱了?说撤就撤?”
赵明德知道这事后,专程赶过来。他的看法倒是不同:“老陈,我在这边这么多年,知道当地的规矩。有个当地媳妇,确实方便很多。关键是你和阿依古丽有没有感情基础。有的话,这事就成了。”
陈志远思来想去,决定先去会会这个哈力克,看看是什么人物。
努尔兰带他去了哈力克的公司。那是市郊的一片厂房,看起来很气派。哈力克四十五岁,大腹便便,笑起来眼睛都看不见了。
“陈老板,久闻大名。”哈力克握手很用力,“听说你的农场办得不错。”
两人寒暄了几句。哈力克突然话锋一转:“陈老板,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巴合提的女儿,我看上了。你一个外国人,在这里做生意不容易。我劝你,该放手时就放手。”
陈志远不卑不亢地说:“哈力克先生,感情的事强求不得。阿依古丽小姐有自己的选择权。”
哈力克脸色变了:“陈老板,在我的地盘上,最好守我的规矩。你的农场能不能开下去,可不是你说了算。”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了。陈志远压着火气,告辞离开。
出了哈力克的公司,努尔兰说:“这下麻烦了。哈力克要是使坏,你的菜卖不出去的。”
陈志远心里憋着一股气。他来这里是堂堂正正做生意的,凭什么要受这种鸟气?
07
就在陈志远进退两难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那天晚上,陈志远睡不着,一个人在农场散步。夜里很安静,只有虫子的叫声。走着走着,他看到远处有灯光。
那个方向是哈力克的一个废弃工厂,平时没人去的。陈志远好奇心起,悄悄走过去看。
工厂大门开着,几辆卡车停在院子里。有人在卸货,搬下来一箱一箱的东西。借着灯光,陈志远看清了,那是种子和农药。
这有什么稀奇的?陈志远正要走,突然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