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这句出自《灼灼韶华》的台词,如今却成了观众对这部央视年代剧最尖锐的讽刺。当#热依扎新剧翻车#登上热搜,我们不得不追问:曾经承载着时代记忆与人性深度的国剧标杆,为何沦为观众口中的『电子烂菜』?
回望国剧市场,《父母爱情》《山海情》《人世间》等作品曾构建起年代剧的黄金时代。有观众将《小巷人家》反复观看十余遍,这种近乎偏执的喜爱背后,折射出优质内容在快餐文化时代的稀缺性。作为国剧最后一道防线的年代剧,曾凭借资本青睐与观众基础,持续产出《大江大河》等叫好叫座的作品。
但近三年来的剧集市场呈现明显颓势:从年初《六姊妹》引发的舆论海啸,到岁末《灼灼韶华》创下的2.3分新低,央视重点剧目接连折戟。这种集体失速现象,暴露出创作端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改编自《野心家》的《灼灼韶华》,本欲复制《风吹半夏》的成功路径。但观众很快发现,这部标榜女性商战的剧集,实则陷入『为虐而虐』的创作怪圈:
剧中褚韶华的成长轨迹更显荒诞:从被下药、丧女到上海商战,每个困境都像精心设计的『虐点按钮』。而闻知秋(闻氏药房继承人)的突然出现,不仅简化了女主的奋斗路径,更让『大女主』标签沦为笑谈。
对比《那年花开月正圆》等成功作品,《灼灼韶华》的失败折射出行业通病:
当热依扎在《甄嬛传》中塑造的叶澜依仍被奉为经典,当《山海情》里的李水花让观众潸然泪下,我们不得不承认:好演员救不了烂剧本,好题材经不起套路化消耗。
观众对年代剧的包容从未消失,前提是创作方能尊重基本逻辑:
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需要第二个周莹,但需要第一个真实的褚韶华。』当创作者停止用『黑红』思维计算流量,当资本方不再将年代剧视为安全牌,或许我们还能期待下一个《父母爱情》的诞生。
在内娱剧集质量整体下滑的当下,年代剧的警钟已经敲响:浪费好演员与好题材的代价,终将由整个行业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