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红星新闻发布了一篇题为《<赴山海>“高开低走”:顶流单扛一部剧的时代过去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作者署名为“从易”。在严肃的剧评领域,使用笔名而非真名往往被视为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因为这意味着作者不愿为自己的观点负责,从而降低了剧评的可信度和价值。
以我个人为例,有时也会因应纸媒要求撰写一些匿名评论,但凡我署名“马庆云”的文章,都是秉持严谨态度,对自己和内容负责。对于那些不敢署真名的内容,我往往持怀疑态度,因为它们可能缺乏诚意和深度。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红星新闻这篇剧评的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发布之初,系统便推荐给了我,显然知道我可能会对此提出反驳。初看之下,我并未觉得有必要回应,但众多剧迷的反复询问促使我决定与这位匿名作者进行一场“商榷”。
“高开低走”论调的商榷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红星新闻的特约评论员提出了“高开低走”的论点,但我们需要审视其论据是否充分。文章指出,《赴山海》播出前备受期待,一经播出便“高开”,甚至被视为“新武侠爆款候选”。然而,对于“备受期待”的论据,文章并未提供具体证据,反而提及了该剧播出前遭遇的黑热搜和诋毁。
进一步分析,“新武侠爆款候选”的说法也缺乏依据。我在各大检索平台搜索后发现,这一表述竟源自红星新闻自身,且是在《赴山海》点映大结局时提出的,旨在为其“高开低走”的论点服务。这种自造论据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议论文创作的道德底线。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赴山海》并非高开,而是低开。该剧曾争取到五月份的档期,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档期被耽搁,直到9月11日才低调上线。在这种局面下,《赴山海》更像是低开。
“低走”论调的商榷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认为,《赴山海》随着剧情推进,因武打粗糙、侠义稀释、创新失效而遭到网友群嘲,口碑与热度双重下滑。然而,“网友群嘲”的说法并不成立。仔细阅读这些所谓的嘲笑,不难发现其背后的“粉丝属性”非常明显。作为媒体和剧评工作者,面对“群嘲”应严肃对待,正本溯源。
关于“口碑与热度双重下滑”的说法,也缺乏数据支持。口碑虽难以量化,但热度是有具体数据的。《赴山海》从上线到点映直通大结局,各大平台的热度值均位居第一。猫眼专业版甚至为该剧开出了19项冠军荣誉成绩。在连续19项冠军荣誉成绩面前,红星新闻说这部电视剧的热度下滑,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基于热度数字和有效播放数字等,我认为《赴山海》是开播之后连续高走。电视剧悄然上线之后,随着更多引人入胜剧情的放出,电视剧开始靠自身质量说话了,播放数字越来越高,各大平台的热度也水涨船高,甚至于剧作的广告招商也越来越好。这属于典型的高走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与红星新闻截然相反的结论:《赴山海》低开高走。
武打设计、侠义精神与创新设定的商榷
在论证《赴山海》武打粗糙这一论点时,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以偏概全,甚至使用了错误的论调。它说《赴山海》“滥用慢镜头”,这属于典型的外行话。在影视剧拍摄中,武打动作设计讲求节奏感,快动作负责爽感,慢动作负责细节。两者缺一不可,不能仅凭慢动作就恶意批评武打粗糙。相反,我认为这部电视剧的武打设计可以成为以后武侠剧的标杆。
在论证“侠义稀释、创新失效”这一论点时,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同样显得论证无力。它嚷嚷了半天侠义,却最终不敢正视《赴山海》中的“江湖最终是以义聚”、“大侠即便是复仇也要坚守道义”、“保护吴将军,共御外敌”等真正的侠之大者的精气神内容。
至于穿书设定“创新失效”的说法,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也缺乏有效论证。我认为,《赴山海》的穿书设定不仅没有失效,反而为武侠影视剧开创了新局面。它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营救吴将军成功、共御外敌的结局,迎来了五十年的和平。这是用最为当下的叙事技法,来赢取一个“家国天下都和平”的结局,难道不是大家都期待的吗?
在红星新闻的这篇特约评论员文章中,立论、扯大旗、扣大帽子的论点不少,但因为论点的错误,总是出现论据材料的匮乏和论证过程的逻辑与概念偷换。因此,我提出个人观点:对一部电视剧进行终评,一定要基于观看全剧的最大前提之下,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然就容易像“从易”这样,露怯到了可笑的地步。(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