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起步,梦想初萌
李文彪,1952年出生于上海老城区,家庭条件尚可,父母均为本地小职员,生活安稳。自幼,父母便为他聘请了英语家教,从初中起便开始学习英语,一路考入重点中学,并最终进入知名大学外语系深造,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机会。
毕业后,他凭借流利的英语进入一家美国外企,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那时的外企在上海风光无限,高薪、优厚的福利以及进口的办公设备,让同事们谈论起国外出差的见闻时,总是充满向往。
工作期间,八十年代末的中国经济刚刚起步,外企带来的新鲜事物让李文彪接触到了不少进口商品,如彩色胶卷、随身听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先进生活的象征。媒体上播放的外国电影、杂志上刊登的纽约高楼照片,让他逐渐觉得国内发展缓慢,常与朋友念叨着出去闯荡才有出息。这种想法在当时不少年轻人心中萌芽,毕竟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大家都憧憬着外面的机会。
1989年,公司派人前往南美玻利维亚开拓业务,李文彪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尽管父母劝他留在上海安稳生活,但他还是一咬牙,卖掉了房子,并主动办理了退出中国国籍的手续,揣着积蓄便出发了。那时退出国籍的程序并不复杂,他以为换个身份就能换个天地,却不知这步棋走得太过仓促。
到了玻利维亚,高原气候让他头疼气短,英语在那里派不上用场。第一笔生意就因为听不懂西班牙语的交货日期而黄了。物价高得离谱,一斤猪肉比上海贵好几倍,积蓄没几个月就见底。
为了活下去,他白天在街边小铺打杂,晚上学习当地语言。市场买土豆时发音不对还被小贩坑了价。就这样熬了大半年,才在中资贸易公司找到一份差事,勉强养活自己。五年下来,他攒了点钱,但看着街头电视播放的日本新干线和东京夜景,总觉得日本更靠谱。日本企业收购欧美的新闻满报纸都是,他把钱换成日元,理了个发,便直奔东京,以为那儿才是终点站。
漂泊他乡,身份成空
李文彪去日本那年,已经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他拿着短期旅游签证落地,经济发达的东京让他眼前一亮,高楼林立,地铁准点。但很快现实就砸了下来。入籍申请需要准备一堆证明,如纳税记录、语言水平、住所稳定等,他得从零开始凑。
他在便利店打工,凌晨三点卸货箱子,冻手也得码整齐,就为那点记录。去区役所递材料时,地址数字错一个,全套退回,他重填时手心出汗。签证剩三个月时,他参加日语考试,场子里全是年轻人,他握笔手抖,听力只懂开头,出来雨中站半天,买瓶最便宜的茶解乏。
申请卡壳时,日本要求放弃现有国籍才能继续。他想也没想就退了玻利维亚的国籍,以为日本稳了。谁知审核一拖再拖,几年过去没音信。他试过找中介、补材料,但日本移民法严格,经济贡献不足、语言不过关,就卡死了。
最终,日本拒收,他没了任何国籍,成了黑户。无国籍的日子,什么都受限,工作只能地下,住处简陋,医疗教育全靠运气。联合国报告说,这种人全球上千万,多因国籍冲突或疏忽,李文彪就是活例子,轻率退籍,后果自负。
黑户状态下,他辗转中式餐馆后厨,刷盘子夜班,蒸汽热得睁不开眼,碎瓷扎手用布条裹,第二天接着干。地下室睡木板,老鼠啃食,他用纸箱裹面包放着。警察突查时,他翻窗逃生,脚踩空摔进垃圾桶,踝肿了不敢看医生,在公园椅上熬夜。
这样的生活,苦不说,还随时提心吊胆。无国籍不光个人遭罪,还影响家人。2000年冬天,父亲来信说母亲病重,他想回国,材料一递,中国驻日使馆摇头:主动退籍,按规不能直接办。
李文彪的漂泊,暴露了国籍问题的复杂。玻利维亚五年,他从街边杂工到中资职员,攒钱去日本,本想稳定,谁知一步错步步错。日本经济虽强,移民政策却保守,优先本地人,外国人得证明价值。他材料齐了也卡语言关,退玻利维亚国籍后空窗,彻底黑了。中国这边,国籍法护根基,主动退的得有正当事由,他没,程序走不通。
说到底,这不怪中国严,而是维护主权正常。搁国际上,无国籍人权益弱,联合国推1954公约护他们,可落实难。李文彪夹缝中,靠地下工作维生,日子像寄生虫般煎熬。很多人事后想,要是没退中国籍,早回早好。中国这些年发展快,上海从老弄堂变高楼,他要是留在外企,说不定升职加薪,养老无忧。
归根上海,警醒后人
2000年回国后,李文彪办完手续,落脚上海老家。母亲病床边,他握手时明白,安稳在根上。社区活动,他戴旧怀表和橡胶手套,给年轻人讲经历,摸表痕说,人如树,没根风吹就倒。中国这些年变样,上海从他走时模样,到现在浦东高楼,他坐石凳看孩子追闹,感慨多。
归国难,但中国给了路。主动退籍重获,得证明正当理由,他用同乡担保过临时关,落地后层层审批,居住证到手,生活渐稳。这样的政策,护的是国民权益,不是卡人。李文彪现在社区讲故事,怀表从玻利维亚带回,手套日本刷盘子用,斑痕见证漂泊。年轻人听后问悔不悔,他缓缓说,根扎哪儿才能踏实。
这故事警醒大,出国追梦好,但国籍别轻扔。中国护照含金量升,全球影响力强,华侨回流多,政策暖心。李文彪的夹缝黑户,源于九十年代信息少,现在资讯通,年轻人算清账。联合国无国籍报告,中国积极推公约,帮全球解决这事儿。
李文彪归来,参与社区志愿,整理书架,讲座站台,声音稳。聚餐端菜,闲聊往事,筷子动时不赘言。这样的日子,接地气,他规划未来,日历标日期,晨跑公园鞋踩草。家园是骨子里牵挂,永恒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