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在中央层面诞生——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集体转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这支特殊部队肩负着“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崇高使命,在祖国西北边陲深深扎根,开启了七十年波澜壮阔的征程。
当时的新疆,百废待兴,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为巩固边防、加速发展,并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早在1950年1月,驻疆解放军便已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于是,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在茫茫戈壁滩上默默耕耘,用七十年的时间证明了毛主席战略眼光的深远与正确。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相继发生边民越境事件。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兵团迅速响应国家部署,调遣1.7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当地,维护社会治安,施行代耕、代牧、代管。他们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有效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对稳定新疆、维护国家边防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兵团成立之初,中央便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人力支援兵团建设。其中,10万上海知青和“八千湘女”等典型代表的“戈壁母亲”们,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从繁华都市来到茫茫戈壁,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边疆的稳定与繁荣。
彼时,边疆情况复杂,经济落后,社会结构脆弱,民族矛盾与外部势力渗透交织。新疆总面积广阔,与八个国家接壤,边境线超过5600公里,守边任务艰巨。毛主席一锤定音,决定将大量部队就地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边垦荒种地修渠,一边承担戍边职责,形成了屯垦戍边、军垦农场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将军事化组织引入生产建设,将生产队、工作队和战斗队合为一体,使兵团成为维系新疆的战略支点。
新疆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有一支特殊力量。这里有大片荒漠和戈壁,普通行政力量难以深入,自然环境恶劣,缺乏水源,生态治理难度极大。兵团就是带着这样的使命而来,一边开荒造田,一边植树治沙。几十年下来,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等大沙漠边缘被绿洲包围,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壮丽格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都还在为荒漠化头疼的时候,中国已经用兵团这种方式在新疆做出了生态屏障,这种选择放到今天看都是非常超前的。
兵团的特殊体制更是其一大亮点。它不是单纯的农场企业,而是党政军企四位一体,既能搞农业种植,又能办工厂搞工业,还能组织民兵维稳。平时是工人和农民,关键时刻就能变成士兵。它既受中央政府领导,又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重领导,还是国家计划单列单位,拥有类似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这种体制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一支常驻新疆、能够生产自养、还能随时战斗的准军事化力量。任何人如果想挑动新疆的局势,都会先碰到兵团这道硬壳,这种设计之稳妥,令人叹服。
多年来,兵团的作用常被低估。因为它既不像传统军队天天亮枪,也不像地方政府天天跟你讲政策,但它默默扛下了大半个新疆的开发建设。七十年来,兵团建了成千上万公里的水渠公路,修出一座座新城镇。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图木舒克等兵团城市,已经成了新疆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地方。有朋友但凡去过石河子就知道,这座城市能拿到联合国人居奖,背后就是兵团无数代人的努力。他们搞农业机械化,棉花产量多年保持全国最高,番茄制品出口世界领先。可以说,没有兵团,新疆农业的现代化要晚至少几十年。
兵团在维稳戍边上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前面说过,在六十年代伊犁、塔城发生过边民越境事件,兵团当即抽调上万人去当地代耕代牧,并迅速建立起纵深几十公里的边境团场,把边境牢牢守住。西北边防格局因此立刻稳定了下来。后来新疆遇到的几次暴恐事件,兵团民兵迅速介入,和军警一起,形成基层稳控和快速反应机制,为新疆社会稳定立下不小功劳。可以说兵团就是一支常年部署在新疆最基层的“维稳网络”,它和解放军、武警、地方共同组成防线,形成了新疆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毛主席当年设想兵团的时候,不光是为了屯田养兵,而是一种战略设计。它解决了至少三个问题:一是人口布局问题,新疆广大边境地区人少地广,兵团的到来让大量人口直接落户在边境带,改善了边防的人口格局;二是经济建设问题,兵团把边疆的荒地变成良田,让新疆的粮食、棉花自给有余,更为全国供应。截止近几年,兵团的粮食单产保持全国前列,而且贡献了全国粮食增产的近十分之一;三是社会稳定问题,在多民族共居的环境里,兵团长期和各族群众打交道,形成了“嵌入式”社会格局,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
七十年的时间,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变成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这其中兵团是不可或缺的推动者。毛主席当年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基于战略眼光、现实需求和制度创新的三重考量。七十年后的今天,不管怎么看,这个决策都是超前的。兵团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农垦角色,它成了新疆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一块基石。现在我们说兵团是稳定新疆的底牌,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没有兵团,新疆会是什么样子,大家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毛主席的这一步棋,不得不令人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