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人民大会堂造价之谜:近千万或数亿?部分厅室开放迎客

时间:2025-10-05 22:53:19 来源:贱议你读史 作者:贱议你读史

关于人民大会堂的具体造价,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没有确切的公开数字。不过,根据现有的一些零散资料,我们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大会堂的造价近1000万元;而另一种说法则更为夸张,称大会堂造价高达数亿元,每平方米约1万元到4万元不等。



有些文章言之凿凿地给出了人民大会堂的具体造价,并声称这是真实的。但实际上,人民大会堂的具体造价属于保密内容,我们只能从侧面进行大概的估算。而且,1958年开工建设时,中国的物价水平与现在天差地别,很难用现在的价格去衡量当时的造价。

从更有意义的视角来看,人民大会堂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货币价值。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共商国是、国家举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座建筑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政治象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时最初的构想是修建一座可容纳万人的“万人大礼堂”,规模远不及现在这般宏伟。五十年代初,这个大礼堂项目就已经在规划中,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废墟上重新建设新中国,因此项目的进展一直很迟缓。

直到1958年,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的大庆典,北京规划了十个重点建筑项目,统称为“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就是在最初的“大礼堂”项目基础上,重新规划和设计的新项目。

而且,人民大会堂被列为十大建筑之首,其体量和规模与最初的样子已不可同日而语。除了万人大礼堂外,人民大会堂内还有金色大厅、新闻发布厅、宴会厅、西大厅、各地省厅等厅室。



然而,规模和体量变了,工期却很短。因为要赶在1959年国庆之前竣工,留给大家的工期只有十个来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造出人民大会堂这般规模的建筑,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当时,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倾全国之力来建设人民大会堂。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超过30万人次参与了这个项目的修建。

在设计大会堂外形时,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的设计方案。北京市规划局还特意派人去莫斯科考察。当时,被毙掉的建筑设计稿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全盘参考苏联的设计风格,这在五六十年代很常见,因为当时与苏联交好,国内很多方面都深受苏联影响;另一种是完全照搬古代皇家宫殿的设计,尤其是故宫的风格。但人民大会堂不能仿照古代皇家宫殿的样式,否则就脱离了群众。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设计呢?还是周总理站出来给大家指明了一个大方向:“中而不古,西而不洋。”有了这个大方向后,人民大会堂的最终样子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1958年10月28日清晨,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这项工程在如今看来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施工初期,最重要的钢筋严重不足,工地上的钢筋不足1吨,其他建筑材料也极度缺乏。有人提出买进口材料来缓解困境,但周总理坚持自力更生,使用国产建筑材料。

在施工时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规划的地基下面居然存在着一条河道。为了地基稳固,不得不在原来的规划上将地基深度再增加八米。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挖掘机,只能全靠人力完成。

工地上人数最多时超过1.5万人,据统计有超过30万人参与了挖掘工作。建设者们采用了“三边”工作法: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设计人员通宵达旦工作,施工负责人就在门口等候,图纸一出来就马上送往施工现场。

到1959年3月初,设计人员就完成了所有钢结构部分的图纸,总计有3600张。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历时10个月零13天。

现如今,人民大会堂已经投入使用了多年。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人民大会堂的部分厅室居然是对公众开放租赁的。这一做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大会堂面临着维护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的困境。

1979年,邓颖超代表组织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到1984年,大会堂开始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力争实现自给自足。

目前,人民大会堂有8个厅室对外开放,分别是澳门厅、东大厅、新闻发布厅、小礼堂、中央大厅、金色大厅、宴会厅以及万人大礼堂。



租金方面,根据厅室大小不同,半天租赁费用从5万元到20万元不等。例如,可容纳200人的澳门厅租金为半天5万元,而可容纳万人的万人大礼堂半天租金为20万元。除了租金之外,还会收取相应的清洁费、设备使用费等。

租赁流程也相对明确。申请人需要提前几个月进行申请,提交租赁用途说明,经过审核批准后才能使用。不过,如果遇到国家重大会议活动,租赁需求则需延后或调整。

自打人民大会堂对公众开放租赁之后,已有不少知名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譬如2019年4月29日,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在大会堂举办相声专场;2012年,张杰也成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演唱会的首位国内歌手。

一个国家重要的政治外交场合能对公众开放,正体现了其“人民大会堂”名字的含义。开放的人民大会堂打破了政治场所的神秘感,普通企业或个人都有机会在这座象征国家权力的殿堂举办活动,拉近了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当然,开放也带来了一些争议。有人担心商业活动有损大会堂的庄严形象,毕竟“人民大会堂”在人民的心里是庄严和神圣的代名词。不过,从总体上来看的话,开放是“利大于弊”的。它让大会堂从高高在上的政治圣殿变成了真正属于人民的殿堂。

更有一些幸运儿通过租赁厅室在这里举办了婚礼或重要活动。一位网友分享道:“条件允许的话当然是人民大会堂。”尽管他笑称自己“没钱”,但可能性确实存在。

人民大会堂与人民的这种亲近关系,恰恰实现了64年前伟人命名时的初衷——“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