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古装剧市场似乎进入了'剧荒'模式,优质作品屈指可数。而女将军题材更是扎堆出现,《锦月如歌》《与晋长安》《一笑随歌》三部作品在三个月内相继上线,但剧本质量却令人堪忧。
从原著IP的底子来看,三部作品的潜力呈现明显梯度:《锦月如歌》改编自《女将星》,原著故事框架完整,高潮迭起,编剧只需进行适度删减即可;《与晋长安》虽原著质量稍逊,但提供了完整故事线和创新男主人设;《一笑随歌》则原著基础最为薄弱,除角色名和势力划分外几乎无可用之处,本应给编剧留下巨大创作空间。
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锦月如歌》凭借扎实原著获得相对稳定表现,《与晋长安》中规中矩,而《一笑随歌》的编剧却选择了一条'投机取巧'的道路。
开篇几集中,男女主'互抽鞭子'的桥段堪称典型。这种刻意制造的'受虐'镜头,看似迎合观众喜好,实则暴露了编剧的懒惰思维。当女主失忆后仍被男主拷打,不仅无法推动剧情,反而为后续'报仇'戏码埋下逻辑硬伤——既然拷打无效,为何要安排这场无用功?
更严重的是互动方式的错位。编剧选择'大吵大闹'的直白冲突,却放弃了更具张力的'一动一静'模式。正常情况下,男主作为敌国死对头,本应通过冷处理观察女主反应,而女主的刺杀行为既是对死对头的试探,也是确认合作可能性的必要手段。这种包含动作与谋略的复杂互动,被简化成低级的互怼戏码。
角色定位的失衡是另一大硬伤。号称'一番女主女将军'的设定下,实际呈现却是男主隐形控场。女主闯祸后总需男主收拾残局,心理建设依赖男主开导,行动方向被男主预判,却鲜少展现对男主的反制。这种'闯祸-被救'的循环模式,将女主塑造成缺乏主见的莽撞形象。
典型如女主突破禁卫军防守找夏静石理论的戏码,最终徒劳无功却因运气好未影响大婚。这种'没事找事'的塑造方式,配合男主及时接回累晕女主的桥段,彻底消解了女将军应有的战略思维和自愈能力。
演员表现方面,男二的木讷演技对薄弱剧本形成双重打击。夏静石角色的多面性被演绎得毫无层次,所有剧情都呈现单一表情。这种表现不仅浪费了角色潜力,更与《度华年》中的灾难级演出形成呼应,证明该演员确实难以驾驭复杂角色。
女二线与主线的割裂感同样突出。凤戏阳作为公主,其'舔跪敌国死对头'的行为完全脱离战争背景。在国家处于交战状态时,公主不仅不为国考量,反而质问兄长利用婚礼,这种恋爱脑的设定显得极其突兀。
横向对比三部女将军剧,李沁在《一笑随歌》中展现的飒爽形象仍具优势,其'烈''狠'的表演颇具视觉冲击力。但再优秀的演员也难以拯救编剧的集体失能——当角色行为逻辑断裂、互动模式低级、配角表现拉胯时,'一人拖航母'的困境便在所难免。
古装剧市场若想突破'剧荒'困局,或许该从重视编剧基本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