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阵地》编剧钱林森:以文化为刃,深挖红色历史井泉

时间:2025-10-09 07:06:05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金台资讯

作者:钱林森


电视剧《阵地》海报。片方供图

当镜头聚焦于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一座由知识分子构筑的“文化堡垒”在战火中巍然屹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电视剧《阵地》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这段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文化抗战史诗,终于以影像形式重现于世人眼前。

文化为刃:200余位知识分子的特殊战场

在日军铁蹄踏碎山河的至暗时刻,夏衍、田汉、巴金、茅盾等文化名人走出书斋,以笔为刀、以纸为盾,在桂林发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创办的《救亡日报》成为传播真理的号角,夏衍作为总编,常在油灯下通宵撰稿,次日徒步20里将稿件送至山洞印刷厂;音乐家张曙在敌机轰鸣中写完最后一个音符,用生命完成艺术使命;话剧《一年间》《秋声赋》演出时,观众含泪高呼“还我河山”,将剧场化作抗争的熔炉。

这些文化人的身影,构成了《阵地》的核心叙事。剧本通过200余位历史人物的群像刻画,展现文章如子弹、诗歌似匕首的文化武器如何穿透敌人的虚伪,又如何以“精神绷带”缝合民众破碎的自信。正如编剧钱林森所言:“这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事件,更是民族精神在危难时刻迸发的伟力。”

散点叙事:形散神聚的历史赞歌

创作《阵地》的挑战在于结构——如何将零散的历史片段凝聚成有机的整体?钱林森摒弃传统“一人一线”或“三人一线”的叙事模式,采用散点结构,让每个文化名人的故事如繁星般散落,却共同指向“文化抗战”这一核心使命。

这种创新源于对史料的深度挖掘。创作团队在浩瀚的档案中,捕捉到夏衍提马灯送稿的瘦削身影、张曙在炸弹落下前完成创作的决绝,以及观众在剧场中泪与拳交织的震撼场景。这些瞬间如同拼图碎片,最终拼凑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图景。

一口深井:红色题材的执着与传承

钱林森的创作理念,源于他对红色历史的“深耕”。此前,他以闽西“三绝”(《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奠定红色编剧地位。当《阵地》出品方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任务:“一个编剧必须把头埋进历史记录中,找到与革命先烈同呼吸的神往之感。”

这种执着,让他在3年内连续创作3部红色题材作品。他拒绝“闭门造车”,而是让历史人物在笔下鲜活起来:“当先烈在我心里鲜活起来,创作便不仅是编剧,而是记录——把心里想的、眼睛看见的如实记录在案。”

文化人的使命:从历史到当下的精神传承

《阵地》的创作,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对文化人使命的叩问。夏衍、田汉等前辈以文化为刃,在战火中筑起精神长城;今日的文化工作者,又该如何传承这份担当?

钱林森在剧本结尾写下:“前哲耀其光,后学宜承其烈。”这既是告慰先烈,也是对当代文化人的期许。当《阵地》的镜头扫过那些泛黄的稿纸、激昂的演讲和含泪的观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契约——文化人,永远不应退回书斋,而需以笔为剑,守护民族的灵魂。

(作者为电视剧《阵地》编剧)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09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