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拉拉邦首府特里凡得琅的街头,一幅印有镰刀锤子标志的巨幅宣传画在雨季的潮湿空气中格外醒目。这座由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连续执政四十年的城市,以94%的识字率和低于千分之五的婴儿死亡率,展现出堪比中国沿海发达省份的社会发展水平。当莫迪政府在2024年大选中仅以微弱优势维持多数席位时,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左翼政党正悄然成为重塑印度政治格局的关键变量。
印度社会矛盾的深层结构为左翼力量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全国14亿人口中仍有大量群体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均GDP不足中国的八分之一。在西孟加拉邦,左翼联盟曾通过工业化战略推动区域发展;特里普拉邦则依靠农业改革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尽管在全国选举中仅获6个席位,但印度共产党凭借强大的工会和农民组织网络,在2020年农业法案抗议中展现出惊人的动员能力,证明其政治影响力远超席位数量。
中印两国左翼力量的互动近年愈发密切。2022年中国驻印使馆庆祝建党百年活动上,印共领导人公开赞赏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与莫迪政府对中资企业的限制政策形成鲜明对比——5G技术合作与基建项目均遭遇阻力。反观印共提出的科钦经济走廊规划,明确对标深圳模式,主张通过国家主导工业化完善教育医疗体系,这种发展路径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战略选择存在显著共鸣。
印度政治生态的复杂性远超表象。种姓制度与宗教矛盾构成传统治理难题,人民党通过补贴政策收买底层选民的策略成效显著。印共内部则存在路线分歧:主张议会斗争的印共(马)与坚持农村武装斗争的毛派分支长期存在矛盾。但莫迪政府经济治理的乏力(2024年青年失业率达28%)为左翼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种局面与中国90年代面临的劳动力过剩挑战形成跨时空呼应。
若印共最终执掌中央政权,中印关系或将突破现有框架。不同于当前边境对峙中的民族主义对抗,左翼政府更可能聚焦经济合作。喀拉拉邦与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技术合作、中医药中心建设等领域的实践,已展现出发展导向替代安全对抗的可能性。但印共也明确表示将保持战略自主,批评美印军事合作的同时,寻求在金砖机制中扮演平等伙伴角色。
历史往往在意外处转折。当西方聚焦美印联盟对华遏制时,印度左翼力量正在书写新的变量。若恒河平原的红色浪潮能成功复制中国发展模式,不仅将重塑南亚地缘政治,更可能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超越西方路径的发展范式。正如某智库专家所言:"亚洲的未来不取决于航母数量,而在于能否释放生产力潜能。"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