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超393万人研究:适量饮酒或可防痴呆,提升老年生活质量

时间:2025-09-18 19:56:36 来源:泠泠说史 作者:泠泠说史

清晨的公园里,74岁的周大爷像往常一样,拎着保温杯在河岸边散步。这位老年大学里的“文艺骨干”,过去可是出了名的“爱酒人士”——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独自小酌,白酒从不缺席。邻居们总劝他:“年纪大了还喝酒?小心伤身体!”但几次体检下来,周大爷不仅各项指标稳定,思维也格外清晰,连孙子遇到难题都爱找他“脑筋急转弯”。他总笑着说:“我喝酒有章法,不是瞎喝!”

很多人认为,喝酒与健康根本不沾边。但一项涉及超393万中国人的权威研究,却给出了一个颠覆常识的结论:适量饮酒,可能有助于预防痴呆,还能提升老年生活质量。这是真的吗?喝酒是“长寿秘诀”,还是自欺欺人?周大爷的故事是偶然,还是有科学依据?今天,我们就从数据和研究中寻找答案。



适量饮酒,真的能防痴呆、提生活质量吗?权威研究给出新结论

印象中,喝酒总是与肝病、心脑血管疾病挂钩,似乎与健康绝缘。但中国疾控中心与多所高校联合的横断面队列研究,历时数年,跟踪了393万名中老年人,数据规模空前。研究对象覆盖城市与农村、不同经济水平和健康状况的群体。结果显示:适量饮酒者在随访期间,患痴呆症和认知障碍的风险下降约10%-18%,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所提升

这一发现并非孤例。2018年《柳叶刀》医学期刊也曾报道:亚洲人群中,适度饮酒者的认知衰退风险低于完全不饮酒或重度饮酒者。但关键在于“适量”,一旦超过安全饮酒量,风险将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每日纯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女性不宜超过15克。超过这一标准,死亡、肝功能异常和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适量饮酒为何对大脑和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适量饮酒被认为能轻微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对心脑供血有益。尤其是葡萄酒等含有多酚的酒类,其抗氧化成分可缓解炎症反应,延缓脑部细胞退化。实验室数据显示,红酒中的多酚抗氧化因子可使大脑神经元损伤率下降12.6%。此外,饮酒时释放的多巴胺和血清素,有助于缓解焦虑、提升情绪,从而增强幸福感和社交活力。

适度饮酒与认知能力提升的关联,还体现在其社交属性上。人们常在聚会、晚餐时小酌,与亲友互动频繁。这些活动能刺激大脑活跃区域,提高认知储备。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长期研究也证实:保持适度社交和健康饮酒习惯的人群,生活满意度评分比不饮酒者高出16.2%

但这并不意味着“喝得越多越好”。超过安全饮酒量后,不良影响会迅速显现。长期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诱发高血压、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甚至对中枢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适量饮酒3个月后,身体会发生哪些积极变化?

结合权威文献和数据,适量饮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认知能力提升,痴呆风险降低
追踪数据显示:适量饮酒者的痴呆发病率比完全不饮酒者低约12.3%,尤其是60岁以上男性效果更明显。这可能与脑血流改善、多巴胺分泌等因素有关。

2. 心脑血管健康优化
研究发现,适当饮酒后,血管弹性可短期提升8.7%-13.5%,血液循环效率明显提高。冬季低温时,适量饮酒有助于降低心梗和中风风险。

3. 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满意度提升
实验表明:坚持每晚小酌半杯葡萄酒的老人,焦虑与抑郁评分下降11.2%,睡眠质量也显著提升。参与文学、棋牌、唱歌等社交活动的人群,在饮酒后更容易获得积极情绪反馈。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适度饮酒能刺激味蕾,促进食欲,减少老年人因进食不佳导致的营养缺失。英国老年协会的小样本数据显示:保持适度饮酒的老人,体重波动和肌肉流失风险下降2.9%-5.1%。

如何科学适量饮酒?三条建议保护健康底线

1. 遵循“安全饮酒量”
建议男性每日不超过一两白酒或150毫升葡萄酒,女性减半。饮酒时应“慢品细尝”,而非暴饮快喝。

2. 饭后饮用,避免空腹
这样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也有助于肝脏代谢。搭配蔬菜、水果、坚果为宜,避免高盐高油食物。

3. 避免混合饮酒和“借酒消愁”
情绪低落时饮酒可能加重心理问题。建议每周设两天“休息日”,让身体自我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肝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酒精过敏或孕期的女性,应绝对避免饮酒。服药期间更应咨询医生,避免酒精与药物相互作用。



总结来看,适量饮酒在科学范围内,确实与较低的痴呆风险和更高生活质量相关联,但“度”是关键。正如周大爷所说:“喝酒讲究细水长流,不贪杯、留余香,身体才有底气。”健康藏在日常选择中,用科学的眼光重新定义“干杯”,或许能为老年生活增添一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