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近代科学史上,在华夏文明中种下的一枚种子,并成长为一颗参天巨树!
关于杨振宁,不少国人严重他就是一个以82岁高龄迎娶28岁美娇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并对此行为嗤之以鼻。而了解物理学的人都知道,杨振宁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是迄今为止所有中国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如果评选对现代物理学影响最大的四个人,杨振宁将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
而我对杨振宁真正开始了解是始于前两年在抖音刷到的他于1999年在中科大的讲座,那时候的他已经77岁高龄。作为近现代科学发展史低真正亲历者,他把近现代中外科学发展史娓娓道来,让我们看清楚这个世界近几百年来发展的真相,让我们看清楚,中国文明在整个人类近现代文明史上的真实地位、真实表现,以及在现代科技较量中,我们是如何落后的。理性认识我们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差距,从科学发展入手,才有希望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下面是杨振宁先生1999年演讲的大致内容,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吾辈当自强!
古代中国科技优势(1400年以前)
“在公元元1400年以前,中国技术胜于欧洲。大家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时间是1405到1433年。当时船队规模很大,60只船里最大的440英尺长。1962年在南京发现一根舵轴,3.6英尺高、直径1.25英尺,这能佐证当时造船技术多先进。
还有,印刷术、火药、磁铁这些发明,对世界影响太大了。培根就说过:‘纵观今日社会,许多发明作用影响显而易见,尤其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这些近代发明来源不详,但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一切事物……没有任何伟人力量影响比它们大’ 。”
欧洲崛起与中国转折(1400 - 1600年)
“从1400年到1600年,情况变了——欧洲勃兴,中国落后。这时候欧洲出了好多关键人物:达芬奇(1452 - 1519)、马丁·路德(1483 - 1546)、加尔文(1509 - 1564)、纳皮尔(1550 - 1617),后面还有培根(1561 - 1626)、伽利略(1564 - 1642)这些人,推动科学文化往前跑。
对比下,中国这时候呢?思想界有王阳明(1472 - 1528),但科技发展势头和欧洲不一样了。”
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1687年关键节点)
“到1687年,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牛顿《Principi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这本书结构模仿欧几里得《Elements》(《几何原本》),它讲‘世界系统’,告诉我们自然界有准确规律。这是近代科学的里程碑。书里这套影响了整个近代科学走向。”
中国对西方科学的抗拒(1600 - 1900年)
“1600到1900年,中国抗拒引入西方科学。虽然有利玛窦(1552 - 1610)、徐光启(1562 - 1633)这些人尝试,比如《几何原本》原版引进过,但整体上,咱们对西方科学吸收很有限,没形成持续学习西方科学的风气。”
“利玛窦1582年到澳门,1583年到肇庆,1601年到北京,一直想用科学知识影响明朝的皇帝和大臣。这背后反映的是西方传教士试图用‘科技传教’的策略,打开中国的大门……”
“利玛窦1582到澳门,逐步深入内地,最后到北京。他带来的不只是宗教,还有当时欧洲的科学成果,像天文、数学这些。可那时候中国社会对西方科学的接受度怎么样呢?
明朝士大夫里,徐光启是积极接受的,但更多人是观望甚至抗拒。为什么?一方面是文化传统里对‘夷技’的轻视,觉得这些是‘奇技淫巧’;另一方面,传统儒学的思维方式和西方科学的逻辑体系差异太大……”
“徐光启是明朝少有的既懂儒学,又愿意钻研西方科学的官员。回看当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版本,现在看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跨文化交流的艰辛。
但可惜的是,《几何原本》翻译后,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持续学习西方科学的风气。上层社会把它当‘奇书’收藏,普通学子还是读四书五经……”
“利玛窦最后葬在北京,他的墓地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可对比同时期欧洲,科学革命正在爆发——牛顿1687年出版《Principi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欧洲各地科学院成立,科学研究成了社会主流活动之一……
而中国1600到1900这300年,科学发展基本停滞。直到1857年,李善兰(1811 - 1882)和伟烈亚力(A. Wylie,1815 - 1887)才把《几何原本》的后半部翻译出来。这250年间,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力,中国却没有跟上脚步……”
“为什么中国在这几百年里科学没进步?
第一,没有独立的中产阶级。西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背后,是新兴资产阶级对技术、对生产力的需求,他们推动科学发展来获取利益。但中国明清时期,商人阶层始终依附于皇权和士绅,没有形成独立推动科学的力量。
第二,传统思想里没有西方的Natural Philosophy(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文、重伦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一直是‘术’的层面,没有上升到‘学’(系统的科学理论)。像《周髀算经》《天工开物》这些,都是技术总结,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回顾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批评过去,而是理解当下和未来。现在中国重新重视科学,投入大量资源搞科研,这是补课,也是超越。我们要思考怎么把西方科学的逻辑体系,和中国文化里的务实、创新精神结合起来……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发展有历史规律。希望年轻一代能从历史里吸取教训,让中国在科学领域真正站起来、强起来……”
第三,科举制度;
第四,没有追求欧几里德的严密逻辑系统的传统,只注重实用。
从科举制度讲起……科举它选人才,可考的多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这块儿,人才咋哪儿来?长期下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就弱了。再看逻辑系统,中国传统重实用,啥意思?比如一个技术,能用就行,不往“逻辑化、体系化”去深挖。欧几里得那套几何,是从公理定理严格推,咱传统里少这个,这对近代科学体系建立,影响很大……
夷夏之辨
古代中国看外来文明,有文化上的区分。这态度啊,到后来中西交流,尤其是传教士来的时候,影响就出来了……
传教士与科技:以技为饵,反生抵触
耶稣会教士来中国,想传教,拿科技当敲门砖。可老百姓、士大夫咋看?“你拿科技勾我,背后是传教”,就反感。科技成了传教的工具,这接受度能高吗?传着传着,还一堆问题,比如天文学,教士带来的有错误、和咱本土认知对不上……
科技传入:迟到与错位
天文学传进来,误差、体系冲突,没人信啊!还有牛顿《力学》,咱1858年才引进,多晚?为啥?一方面传教那套让人膈应,另一方面本土对“外来科技”的接受,得慢慢磨……
官方阵地:钦天监
钦天监是干啥的?明清管观天、编历的官署啊!外来科技想往里钻,本土天文历法也在这儿传承。这地方,成了中西科技碰撞的前沿阵地……
认知博弈:西学中源与关键人物
(1)西学中源
后来有个说法叫“西学中源”——说西方学问,源头在中国!这是当时部分人的想法。为啥?文化自信啊!觉得咱老祖宗啥都有,西方那套,咱早就有雏形。这想法,对西学传播,又爱又恨:爱呢,减少点抵触;恨呢,容易模糊西学的原创性,学的时候不彻底……
(2)杨光先:宁可无好历法,不可有西洋人
清初有个杨光先,喊得厉害:“宁可让中国没好历法,也不能让西洋人进来!” 这啥心态?排外啊!怕外来的把“华夏正统”冲了,对西洋科技、人,充满警惕。这种心态,在当时不是个例,阻碍交流啊……
(3)梅文鼎:几何即勾股,欧罗言乃周髀同
梅文鼎不一样,他说“几何就是咱中国勾股那套!” 还说“没想到欧洲人的话,和《周髀算经》(咱本土古算书)一样!” 这是用传统知识套西学,想对接、理解。当时学者好多这么干,既有融合的意思,也有局限——毕竟几何和勾股,不是完全一回事儿,但这种尝试,也反映知识界在找“西学本土化”的路……
(4)康熙:阿尔热八达即东来法
康熙爷也参与啊!他说“阿尔热八达(代数)就是从东边来的法儿!” 把西方代数和本土“天元术”(咱古代数学里的代数萌芽)挂钩。帝王这么想,一方面说明关注西学,另一方面,还是跳不出“西学中源”的圈……
学术传承与近代困境
乾嘉学派的戴震、阮元、李锐这些人,接着“西学中源”这类说法发挥。他们治学重考据、重传统,对西学消化、本土科技整理,有贡献,但也受限于传统框架。
到1840 - 1900年,国耻越来越深,改革咋就难呢?前面说的文化排外、认知局限、科举制度的惯性,全堆一块儿了!对外,列强打进来;对内,传统和现实扭成一团,改革每一步都难……
所以你看,从科举到逻辑传统,从传教士到本土认知,从乾嘉学派到近代国耻,这些事儿缠在一起,才让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社会改革,走得这么坎坷……
近代科技引进的蹒跚起步
“1862同文馆设立;1867天文数学馆设立”
“1872 - 1876年,每年派30名男童去美国康涅狄格州Hartford镇上学;1876年遭批评;1881年全体学生被召回”
后来终于开始主动学西方:同文馆、天文数学馆设立,派幼童留美…… 但阻力多大?1872年派幼童留美,结果1881年全召回来了,因为“遭批评”——传统势力觉得“学洋玩意儿,丢了祖宗”……
思想启蒙与科技扎根
直到严复翻译《天演论》这些著作,引进“物竞天择”的思想,才慢慢撬动传统认知。1900 - 1950年,才算真正“快速引进近代科技”:京师大学堂成立、废除科举、大批留学生出去…… 这时候,才算真把近代科学的“根”慢慢往中国扎。
“东方人能否做近代科学?”
“长冈半太郎(1865 - 1950)就曾问过这个问题。”
最后咱得想:东方人能不能做近代科学?日本的长冈半太郎研究庄子,说东方人能做!当年还有“种族退化论”“取消汉字汉语论”这类荒谬说法,现在看,全不攻自破——咱中国人、东方人,不仅能学近代科学,还能在前沿领域领跑!
以下是结合视频画面逐段提取的演讲字幕(因视频为连续演讲+字幕卡穿插,需整合画面语音与文字信息,尽量还原逐句逻辑,部分口语化表达与衔接词依演讲流畅度呈现):
早期留学与代际传承
“首批留学生在国内未接触近代科技,在国外多不修读博士学位。”
“他们回国后培养出的第二代学生(杨振宁父亲就属于第二代学生),在国内即接触到初等近代科技,到国外后很多位修读及取得博士学位。”
“中国最早的四位实验物理学博士:
李复几 1907年 波恩大学
李耀邦 1914年 芝加哥大学
胡刚复 1918年 哈佛大学
颜任光 1918年 芝加哥大学”
“中国最早的三位理论物理学博士:
王守竞 1927年 哥伦比亚大学
周培源 1928年 加州理工学院
吴大猷 1933年 密执安大学”
近代科学“本土化”设问与挑战
“两、三代的学生、教师大量引进了近代科学。二十世纪中叶时,近代科学是否已在中国‘本土化’了?” 还不能,原因有四:
“受过训练的科技人才仍太少;”
“引进的科技方向不够广;”
“没有可支持尖端实验工作的工业基础;”
“战争导致社会经济的动荡,不利于稳定的科技研究。”
1950年至2000年,中国已经达到科技前沿
科技突破与支撑要素
(人才、机构、工业逻辑)新中国训练了大量科技人才
“人才的训练、科研机构的建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像于敏这样的科学家们,在背后支撑起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 (于敏发现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窍门,因此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2年多)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是一个漫长的传承与突破过程……我们回顾历史,也是为了前瞻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近代科学发展,尤其聚焦中国在科技浪潮中的角色与变迁。
一、“中国人自卑感消失”的科技底色
大家看啊,当下有个很鲜明的现象——中国人的自卑感消失了。这不是凭空来的,背后是一系列硬核支撑:
- 第一,大陆国防武器的成功。咱们自主研发的国防装备,让国家腰杆硬了,安全底气足了;
- 第二,日本一跃成经济大国,靠科技商品起家。东方国家能在科技经济赛道跑赢,证明咱东方人搞科技、做产业,一点不差;
- 第三,东方学者在各门科技前沿的众多贡献。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领域,东方面孔越来越多,论文、专利、突破,样样都有分量;
- 第四,中国学生在美国的优异表现。出去的孩子,学业、科研、创新,哪样拉出来不是顶呱呱?这说明咱华人智力、学习能力、创造力,在国际舞台上不吃亏。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轴”启示
回顾历史,中国科技地位是波浪式前进的:
- 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四大发明这类成果,就是硬实力证明;
- 1400 - 1600年:开始举步不前,和西方的差距从这儿慢慢拉开;
- 1600 - 1900年:抗拒新思想,固步自封,错失工业革命等关键机遇;
- 1900 - 1950年:快速引进西方科学,把“师夷长技”落到实处,拼命补课;
- 1950 - 2000年:跻身先进科技国家行列,咱从追随者开始变成并行者,甚至某些领域领跑。
三、21世纪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条件
为什么说21世纪中国科技能腾飞?有四大核心条件:
1.人才基数:中国有数不清的、极聪明、极可造就的青年。年轻人是创新的火种,咱人多又拔尖,火种遍地,还怕点不亮科技火炬?
2.文化基因:儒家传统注重人伦、勤俭与忍耐,更注重教育。这传统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奋努力的青年。有人说儒家保守,可今天封闭现象早没了,换成对近代科技的热忱!
3.经济底盘:台湾、香港和大陆的经济发展,是近20年世界公认的奇迹。到2010年(当时展望),台湾、大陆的GNP加起来能超过美国。有钱了,科技投入、研发设施、人才待遇,才能跟得上;
4.心态转变:过去儒家保守性导致的封闭,现在彻底没了,全民追科技、爱科技,氛围起来了。
四、科技发展的“四要素”与“风险预警”
科技发展,本质需要四样东西:人才、训练、决心、财力。这四个轮子,缺一个都跑不起来。
但也要警惕风险,比如政治动乱(接班人问题、政治体制问题、贫富不均问题、外交问题等等)。这些要是处理不好,科技发展的环境就会被破坏,咱得清醒。
五、终极展望:“科技大国”的必然
基于前面说的条件——人才堆得厚、文化推着走、经济撑得住、心态转得快,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讲: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科技大国。
这不是空想,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必然。咱们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责任,把科技大旗扛起来,让中国在近代科学史里,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内容来源:抖音号Tina Li (Tinali0000) 杨振宁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希望每一位渴望祖国强大的青少年都能成为华夏大地未来科技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