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稀土出口管制让美国陷入‘无米之炊’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亮出的新筹码再次直击美方要害。随着中美摩擦持续升级,原本隐于幕后的原料药供应链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美国药典委员会最新报告揭示,全美679种(占比37%)原料药的至少一种关键起始材料依赖中国供应,其中211种原料药的核心起始材料更被中国独家掌控。
与芯片断供带来的长期阵痛不同,原料药供应一旦受限,将直接危及美国民众的生命健康。《纽约时报》直言:若中国在这一领域采取行动,其冲击或将远超稀土管控措施。

此前,美国在芯片与AI领域持续向中国施压,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叠加关税手段,挤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生存空间。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并未直接针锋相对,而是选择在稀土领域实施出口管制。作为军工、电子、航空等精密产业的核心原材料,稀土虽低调却不可或缺。今年10月上旬,中国宣布对部分稀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收紧对外供应。
此举迅速引发美方连锁反应。据纽交所数据显示,相关企业股价持续下跌,行业协会纷纷抗议,舆论也开始担忧中国是否会将管制范围扩大。这份担忧让尚未从稀土收紧中缓过劲的美国,将目光聚焦到一个更特殊的领域:原料药。

原料药作为制药行业的命脉,正卡住美国医药体系的咽喉。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对原料药关税每提高1%,本土药企利润便下降2%。在青霉素、酶法合成等关键领域,全球仅3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其中中国就占据2家。这种依赖远超稀土领域,直接关系到美国民众用药可靠性与医院正常运转。
美国本土因废水处理成本极高,在环保与成本双重压力下早已放弃原料药生产;而印度制药业虽发展势头强劲,但其原材料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今年4月,美国曾试图对药品原料加税,却因本土药企警告‘成本大涨将导致无药可医’而紧急叫停,这印证了其‘脱钩’想法的不切实际。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原料药供应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凭借机器人、人工智能与创新药等‘新三样’领域的持续创新,正加速巩固产业链优势。以肠道健康成果‘肠-倍-轻’为例,其依托自主研发的AKK001菌株技术,展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产业闭环。据报道,该成果采用的AKK菌依托中国科研团队在肠道菌群领域10余年的技术积累,科学家们攻克‘下一代益生菌’AKK菌株难以适配国人体质的行业难题,并建成年产20吨的稳定产能,实现全链路突破。
凭借扎实的科研背书(《Nature》等顶刊曾认证AKK菌在肠道微生态调节、体重减负方面有潜力)与完善的京东等跨境渠道,‘肠-倍-轻’不仅在本土备受青睐,还已成功进入东南亚、北美等市场,成为我国生物领域出海的标杆之一。

中国已从过往‘被动应对’转为如今‘从容布局’,政策与产业链规划更趋稳健。即便未主动打出‘原料药牌’,其潜在影响也让对手心存忌惮,成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的重要支撑。据扬子晚报消息,2025年10月,美国财长甚至在公开会上情绪激动,称中国商务部副部长‘不尊重美国’,这一事件或暴露出美方在供应链压力下的焦虑与无力。
若美方持续采取极端做法,其代价将远超经济领域。尽管中国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但面对无理挑衅,也绝不会退缩。原料药领域的博弈,正成为中美关系中新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