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潘功胜宣布:人民银行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时间:2025-10-28 08:17:15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的演讲。他不仅详细介绍了人民银行在推进宏观审慎管理工作方面的多项部署,如密切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情况,积极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等,还针对近期市场热议的多个话题进行了逐一回应。

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人民银行始终坚守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潘功胜在演讲中强调。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作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一直备受市场关注。据介绍,2024年10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携手建立了联合工作组,旨在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的要求。在2024年8月至12月期间,人民银行通过该操作累计净买入国债1万亿元,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调节和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自2025年1月起,人民银行暂停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并表示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随着潘功胜在演讲中的“官宣”,这一市场预期终于落定为现实。他明确表示:“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操作,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改革发展,还能提升金融机构的做市定价能力。在实践中,人民银行将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兼顾债券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以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今年初,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人民银行暂停了国债买卖。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因此人民银行决定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支持个人修复信用

值得一提的是,潘功胜在演讲中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人民银行运营的征信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已经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记录,为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提供了重要的查询和风险评估依据,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征信系统中的违约记录存续期为五年。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一政策举措将直接改善信贷生态,减少消费者与银行、征信机构之间的摩擦成本。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新海进一步指出,部分已经归还贷款但仍受征信记录影响的个人,将因此重新获得信贷资格,从而带动消费回暖,提振金融活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一政策也有助于降低不必要的信贷僵化与风险评估偏差,使征信体系更加回归“服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遏制金融市场“羊群效应”

回到潘功胜此次演讲的主题,他重点阐述了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及人民银行后续的工作部署。潘功胜首先明确指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通过逆周期调节来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微观审慎监管则主要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运用多种监管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而宏观审慎管理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聚焦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比较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传统职责,其制度框架已经相对清晰成熟;而宏观审慎管理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不少实践,但起步不久,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因此,潘功胜提出,人民银行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更好覆盖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二是更好覆盖金融市场的运行;三是更好覆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四是更好覆盖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外溢影响。

潘功胜进一步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二是完善并强化重点机构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举措,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三是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四是不断健全协同高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

“我们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潘功胜在演讲最后强调。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董晗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