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天
“我要去美国,不回来了。”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这句台词,曾是上世纪90年代全球顶尖人才对美国的向往写照。彼时的美国,被视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应许之地”,吸引着无数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才俊通过留学、移民,试图抹平国别差异,享受发达国家的优渥资源。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在《人才战争》中披露,1985年至2008年,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选择赴美;2006年,两校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院校。美国《科学》杂志甚至将清华、北大戏称为“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电影《中国合伙人》截图
2024年,特朗普政府卷土重来,标志着美国新保守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也预示着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格局面临重构。移民,这一曾被视为美国经济“劳动力引擎”的群体,如今却成为本土白人群体(WASP)眼中的“他者”。
2024年9月19日,一架从旧金山飞往迪拜的航班在停机坪滞留三小时,机上的印度乘客焦急地与雇主、同事通话——就在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令,要求美企为外籍员工担保H-1B工作签证时,需向政府缴纳10万美元申请费;若外籍员工已持H-1B签证但身在国外,雇主需补交同等费用。
这一政策瞬间引发混乱。特许会计师考斯塔夫·马朱姆达尔在推特上描述:“一架载有湾区印度人的航班已完成登机,当H-1B新规消息传出时,机舱内一片恐慌,乘客恳求下机。”
印度H-1B签证持有者紧急抢购返美机票。印度航空179航班于9月20日下午1时25分从孟买起飞,计划于旧金山当地时间晚8时25分降落,座位迅速售罄。与此同时,美国匿名网站4chan上出现恶意行为:用户通过长时间占用预订系统,试图干扰印度人才返美计划。
H-1B签证是美国主要外籍专业人才临时工作签证,年配额8.5万个,中签率15%-30%,其中约2/3岗位与计算机相关。2024年,印度申请人获得71%配额,中国占11.7%;2025年上半年,亚马逊、微软、Meta分别获批超1万、5000余、5000余张签证。
对于新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称,目的是避免企业雇佣廉价外籍劳工、夺走本土岗位,倒逼企业培训美国大学毕业生。副总统万斯也曾批评科技巨头裁员后仍申请外籍员工签证,如微软拟裁9000人却仍提交相关申请。
9月10日遇害的MAGA网红柯克生前在社交媒体写道:“美国不需要给印度人发放更多签证。印度是让美国工人失业的最大合法移民来源。”
事实上,这只是特朗普政府打击移民劳动力的一系列举措之一。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废除非法移民或合法临时居留者在美出生子女的“出生公民权”,引发近20个州民主党检察长起诉;5月27日,政府宣布暂停新的外国学生签证面谈预约,虽于6月18日恢复,但仍要求访问签证办理者提供社交媒体账户信息,领事官员将审查对美国政府、文化或建国原则怀有敌意的帖子。
近期,白宫宣布大规模解雇联邦雇员,通过“买断”计划推动主动辞职,并解雇试用期员工,间接影响移民劳动力在联邦政府中的数量。
政策收紧导致赴美留学人数明显下滑。2025年8月,美国入境留学生同比下降19%,达新冠疫情以来最大降幅。当前美国有130万国际生,70%来自亚洲。与2015年9月相比,中国留学生人数下滑18%,印度学生人数下降44%。
就在美国H-1B新规出台一个多月前,2025年8月7日,中国增设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K字签证,正式纳入修改后的《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
K字签证专门面向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申请人需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STEM领域毕业并获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这些机构从事相关教育、科研工作。相比现有12类普通签证,K字签证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上更便利,持证人可参与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且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申办流程更简便。
路透社用“精妙的时机”形容中国推出K字签证的恰逢其时。地缘政治战略首席策略师迈克尔·费勒指出:“美国在H-1B问题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中国K签证的时机非常好。”
从移民画像看,美国H-1B新规限制的劳动力移民,与中国的K字签证吸引的STEM领域人才高度吻合。根据美国移民局数据,通过STEM领域移民到美国的外籍人员主要来自印度、中国、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可概括为“印度润人”和东亚做题家。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截图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印度。”这句话并非夸张。无论是在加拿大地铁、迪拜游轮,还是在英国超市、吉隆坡餐厅,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印度人。印度人才堪称当代社会的“吉普赛人”,在全球迁徙,逐资本而居。
印度人才外流的原因复杂。首先,收入差距是核心驱动力。美国硅谷初级工程师收入可达印度国内的数倍,促使专业人才为更高回报选择移民。其次,种姓制度影响深远。尽管法律已废除这一制度,但其影响仍根深蒂固。高种姓垄断财富和权力,低种姓在就业、教育上受限,社会流动性极低,推动许多人通过移民改变命运。
人类学家项飙在《全球猎身》中指出,印度软件工程行业中,81.8%的专业人员出身“高级”种姓,仅9%来自“落后”种姓,而后者占印度总人口52%。他分析道:“印度IT业的全球竞争力,部分源于阶级、种姓和性别的不平等,使得社会剩余价值集中到精英群体中,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别竞争力的IT劳动力。”
此外,印度宗教多元、文化异质,不同种族、宗教间存在明显隔阂,削弱了印度人对本土文明的归属感。莫迪政府推行的大印度教主义,主张建设“印度教优先”的国家,进一步加剧穆斯林、锡克教徒等少数族群的歧视和暴力,推动他们成为非法移民的主力。
纽约大学上海分校教授林汉昇分析,K签证将加速印度、俄罗斯、东南亚和中东STEM人才的流入,这些地区汇聚了成本更低的科技人才。
在全球AI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科技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各国押注未来的关键。
英国首相的“全球人才工作组”提议为顶尖人才取消部分签证费用,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学者和数字专家。英国2020年推出的“全球人才签证”申请费为766英镑,配偶和子女费用相同,申请人还需缴纳每年1035英镑的医疗附加费。
美国H-1B改革后,一直面临人才流失的韩国也推出新政,计划明年将预算集中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领域,并推出“K-Tech Pass”签证,旨在吸引世界排名前100大学毕业的外国工程师,目标到2030年发放1000份此类签证。
德国数字协会Bitkom负责人伯恩哈德·罗赫勒表示:“新的美国政策可能是德国和欧洲吸引顶尖人才的机会。”
中东国家也在积极吸引科创人才。2024年2月,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提出“主权AI”概念,与英伟达合作的国家包括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德国、法国、荷兰、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其中,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正将发展AI产业设定为国家战略,从算力、算法、数据、人才等层面构建优势。
阿联酋推出“黄金签证”,面向投资者、企业家、杰出人才等;阿布扎比建立MBZUAI人工智能大学;迪拜推出“迪拜沙盒”项目,加速AI初创公司进入市场。2021年至2023年,阿联酋AI从业者数量翻两番,达到12万人。
沙特阿拉伯则依靠主权基金提供优渥条件,吸引全球AI顶级人才。目前,沙特为AI人才提供全球最高薪酬,顶级科学家年薪中位数达42万美元,NEOM招聘的高管或获5万美元签约奖金。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我们是一个由外来移民组成的国家。我们的国力源于移民传统和欢迎的异乡侨客。”但现在,保守主义与保护主义正让美国固步自封。
CNN统计显示,自去年年初以来,至少有85名在美国工作的新晋和知名科学家全职加入中国研究机构。商业科技作家梅赫兰·古尔观察到:“一个奇怪的倒置正在发生——曾经是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拥护者的美国,现在变得越来越保护主义;而中国则将自己定位为全球主义倡导者,这种逆转不仅限于贸易,还蔓延到两国对待人才的方式。”
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