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京东跨界造车:互联网巨头如何重塑汽车产业生态?

时间:2025-10-15 10:22:40 来源:无相商业趋势 作者:无相商业趋势



2025年10月14日,某车企起火事件引发的行业震荡尚未平息,互联网巨头京东便以一场跨界造车行动引发市场热议。在"2025年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上,京东宣布与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国有控股汽车集团广汽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国民好车",正式拉开互联网企业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序幕。

三方合作模式首度曝光:京东将依托6亿用户消费数据提供精准洞察,宁德时代输出核心三电技术,广汽集团负责整车制造与资质保障,形成"数据+技术+制造"的铁三角生态。

具体车型与技术细节将于双十一期间揭晓,此举既为年度大促注入科技话题,也预示着汽车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这场跨界合作被业界视为互联网企业造车的"第一声号角"。京东随后澄清:其角色定位为数据服务商与独家销售渠道,不直接参与制造环节。这种轻资产模式与华为的技术赋能路径高度相似,通过输出消费洞察与渠道能力,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

从投资蔚来到构建汽车生态:京东十年布局显露端倪

京东的汽车野心可追溯至2015年。当年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仅用15分钟阐述造车理念,便获得刘强东10秒内拍板的投资决策。这场闪电投资成为京东进军汽车产业的起点,此后十年间,其业务布局呈现明显系统性:

  • 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切入新车销售市场
  • 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整合后市场资源
  • 2022年将"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构建覆盖1700家门店、4万家合作网点的服务体系
  • 2025年开设多家新能源体验中心,养车门店突破1500家

至此,京东已完成选车、购车、养车、换车的全链条服务布局。媒体评价其"不造车却革了4S店的命",通过供应链优势实现配件规模化采购,2025年初推出的以旧换新补贴覆盖轮胎、机油全品类,最高补贴达2000元。



自动驾驶技术储备:5000项专利构筑竞争壁垒

在物流领域,京东的自动驾驶布局更显深谋远虑。2025年5月注册的"Joyrobotaxi"商标,揭示其Robotaxi共享出行服务野心。支撑这一战略的是十年技术积累:

  • 物流技术专利超5000项,其中3000项涉及自动驾驶
  • 2025年7月发布L4级京东物流VAN无人轻卡,载货空间24立方米,续航400公里
  • 全国30个城市部署超500台无人配送车,累计路测200万公里

这款专为物流场景设计的无人车,较个人消费市场车型更具实用价值:可节省60%运输成本,支持24小时运行,直击行业效率痛点。其技术路径与小米、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更接近华为的"技术赋能"模式。



数据资产成核心竞争力:6亿用户构筑行业壁垒

京东的汽车战略底气源于海量数据资产:6亿消费者、2亿车主用户、700万新能源用户,平台车品SKU达4.7亿个。这种数据规模使其无需外部测试即可优化产品,500台无人配送车的真实路测数据,更形成独特的技术验证闭环。

对于"为何不直接造车"的质疑,行业分析指出三大现实考量:

  1. 供应链成熟度:中国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从电池到智能座舱均有成熟供应商
  2. 政策壁垒:国家收紧生产资质发放,新玩家难获独立造车许可
  3. 风险控制: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长期亏损,小米投入百亿仍面临挑战

京东副总裁缪钦的表态印证了这一战略选择:"京东定位供应链技术服务商,将在汽车领域做好配套服务。"这种定位使其能聚焦用户运营、渠道建设等核心优势,避免重资产投入的风险。



无人配送车:千亿级市场的战略选择

相较于竞争激烈的家用车市场,京东与宁德时代、广汽的合作更可能聚焦无人配送领域。招商证券测算显示:

  • 以快递网点计算,市场空间约4680亿元
  • 以小区数量计算,市场空间达5460-7280亿元

当前入局者仅有菜鸟、九识智能等少数企业,京东通过合作可加速解决复杂天气感知、突发情况处理等技术难题。这种选择既符合其物流基因,又能避开与特斯拉、比亚迪的正面竞争。

生态竞争时代:用户体验决定胜负

京东的造车逻辑揭示了产业变革新趋势:当制造工艺日趋同质化,用户体验与生态服务将成为竞争核心。通过数据驱动产品优化,以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用场景化服务提升粘性,这种"不造车而胜造车"的战略,或许正是互联网企业重塑汽车产业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