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万颗卫星背后的商业密码:80后创始人携国星宇航冲刺港股

时间:2025-09-18 22:07:33 来源:野马财经 作者:野马财经



当你用手机导航、视频通话时,可曾想过:信号如何跨越山海实现实时连接?答案或许藏在头顶数百公里的太空——由数万颗卫星编织的“天路”正24小时环绕地球运行。这片曾由国家力量主导的航天领域,如今正以开放姿态拥抱民营资本,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

近日,港交所迎来一位特殊“航天客”: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次递交上市申请,这是其2025年内第二次冲击港股。六个月前,首次尝试因申请满六个月失效而折戟,此次卷土重来,国星宇航携最新财务数据再战资本市场。

三年半亏损6亿:商业航天的盈利困局

数据显示,国星宇航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76.6%,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5.54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65.1%。然而,高增长背后是持续扩大的亏损: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0.909亿元、1.393亿元、1.772亿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5.994亿元。

公司业务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一是卫星全生命周期服务,涵盖设计、制造、发射及在轨管理,客户包括航天机构等科研单位;二是星基解决方案,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与AI算法,为文旅、游戏、城市治理等行业提供3D数字模型服务。例如,在文旅领域可打造虚拟旅游场景,在游戏领域增强场景真实性,在城市治理中辅助规划与灾害监测。



万颗卫星计划:中国版“星链”的野心

国星宇航的野心不止于此。2020年,公司宣布“星河工程”计划,拟在10年内发射1万颗AI卫星,打造中国版星链。截至目前,已成功完成14次太空任务,发射27颗卫星,其中AI卫星达21颗,居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位。

2024年,创始人陆川博士提出算力网络构建计划,拟通过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实现天地一体化算力服务。2025年5月14日,公司发射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星座,标志着“星算”计划正式启动。

尽管亏损持续,国星宇航的资本之路却堪称“火箭式上升”。自2018年成立以来,公司完成9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6亿元,估值从9500万元暴涨至2025年7月末的67.6亿元,七年增长超70倍。2018年9月,深创投和星河产业集团成为最早投资者;2019年6月,万科领投A轮融资,估值达5亿元;2020-2021年,A+轮融资1.5亿元,B轮融资3.55亿元;2023年C轮融资超5亿元,2024年末新一轮融资达5.375亿元。



80后创始人领衔:千万年薪背后的股权激励

国星宇航的创业故事始于创始人陆川博士。这位1983年出生的“80后”,拥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学历,近20年深耕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领域。2018年,陆川创立国星宇航,立志在商业航天领域开疆拓土。

《招股书》显示,陆川2022-2024年年薪分别为1361.1万元、1017.4万元、1283.1万元,远超其他高管。但其中大部分为“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实际现金薪酬分别为153.7万、192万、86.1万。公司表示,这是根据内部薪酬体系核算,包含现金与股权激励两部分。

在陆川带领下,国星宇航组建了15人董事会,其中5名执行董事各有所长:首席执行官王磊博士负责运营,执行副总裁赵宏杰博士主导技术研发,行政总裁黄若亮管理日常事务,高级副总裁郭勇推动业务拓展。核心团队实力强劲,为资本青睐奠定基础。



港股VS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的竞逐

国星宇航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1月27日,公司首次递交《招股书》,因需补充说明经营范围、实际业务和资质许可等情况,加上六个月申请有效期届满,该申请于7月27日失效。8月25日,公司再次递交申请,更新财务数据,保荐人仍为国泰君安国际。

与国星宇航选择港股不同,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际荣耀等行业知名企业均将目标锁定科创板。国星宇航在“AI+卫星”领域的独特布局,以及星基解决方案的商业化探索,或更易获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为其争取合理估值空间。

尽管估值过去七年飙升,国星宇航目前仍是几家商业航天企业中估值最低的企业。蓝箭航天估值达200亿元,屹信行业达80亿元。谁将最终摘得“商业航天第一股”桂冠?市场正拭目以待。



图源:早鸟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