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大湾区超越东京!粤港澳大湾区登顶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时间:2025-09-18 20:15:24 来源:智谷趋势 作者:智谷趋势


作者 | 耳东几 剑书

全球科技创新格局迎来历史性转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连续八年称霸的“东京-横滨”,在科技创新核心领域登顶全球第一。

这一突破不仅改写了全球创新版图,更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从“追赶者”向“领跑者”的跨越式转变。

创新集群榜首易主:大湾区凭什么胜出?

在最新榜单中,美国占据4席,日本、韩国、英国各1席,中国北京、上海同时跻身前十。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深圳、香港、广州组成的跨城创新集群,以综合创新实力击败“东京-横滨”这个传统科技重镇。

全球十大创新集群贡献了全球40%的PCT专利申请量、35%的风险资本交易和15%的科学出版物,堪称全球科技创新的“心脏地带”。


这场科技竞赛的含金量远超排名本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自2017年设立创新集群榜单以来,“东京-横滨”始终稳居榜首,其PCT专利申请量长期占全球10%以上,汇聚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顶尖学府,以及索尼、丰田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

指标体系升级:三维度衡量创新实力

2025年榜单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核心指标,与原有的科学出版物(论文)发表量、PCT专利申请量形成三维评价体系,更全面反映创新生态的活跃度。

新增的风险资本指标成为关键变量。数据显示,“广深港”集群风险资本交易量占比2.9%,超越“东京-横滨”的2.2%。这一变化直接推动大湾区实现历史性超越。


榜单打破行政边界,以发明人和科研人员密集的地理区域为评价单位。全球十大创新集群中,半数为跨城形态,印证了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对突破性创新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评价方式揭示了现代科技创新的本质:需要顶尖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与风险资本形成协同网络。正如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构成的“波士顿-剑桥”集群,持续产出全球顶尖的科学成果。

大湾区崛起密码:三城协同创新生态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胜利绝非偶然。在科学出版物领域,其全球占比达2.4%居第三;专利申请量占比9.0%排第二;风险资本交易量占比2.9%列第六,形成均衡的创新实力。

教育科研方面,香港拥有5所QS百强大学,广州集聚84所高校和41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深圳则通过南方科技大学等新型高校构建产学研体系。2024年广州科研论文发表量达70,843篇,占集群总量的45.32%。

企业创新层面,华为以6600件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全球第一,超越三星等国际巨头。深圳2024年PCT专利申请量达1.63万件,连续21年保持全国首位。

金融资本方面,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为创新提供国际资本支持;广州2024年风险投资事件315起,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占集群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单笔交易额达6500万元。


数据对比更具说服力:2018-2025年,大湾区PCT专利申请量占比从5.29%提升至8.97%,科学出版物占比从1.15%跃升至2.36%;同期“东京-横滨”两项指标分别下降0.68和0.36个百分点。

全球竞争新格局:中国创新集群领跑

2025年榜单显示,中国拥有24个百强创新集群,连续三年超过美国的22个。但人均创新指数方面,欧美集群仍具优势,圣何塞-旧金山集群以人均指标领跑全球。

值得关注的是,宁德凭借宁德时代的专利爆发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印证龙头企业对区域创新的拉动效应。但“深港穗”集群创新强度仅排全球第45位,显示人均创新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这场科技竞赛远未结束。当贸易保护主义阴影笼罩全球,大湾区的突破证明: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才是突破技术封锁、赢得未来的关键。

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创新集群为支点,撬动中国科技走向全球舞台中央。


面对全球不确定性加剧,如何把握创新趋势?智谷趋势12周年特惠订阅,每周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动向,199元/年享48期研报,更赠《宏观分析框架课》和《市场展望闭门分享》。扫码入圈,仅限50席,看清趋势守护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