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二风
来源 / 节点财经
近日,华尔街的交易员们见证了科技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一幕:48岁的软件巨头甲骨文(Oracle)股价单日最高飙升42%,市值一度突破9670亿美元,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个人净资产更是一度超越马斯克,短暂登顶全球首富。这场资本狂欢的导火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突破或财报超预期,而是一份与OpenAI签订的3000亿美元云服务合同,以及财报中一个被忽视的指标——剩余履约义务(RPO)的爆炸式增长。
9月9日收盘后,甲骨文发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表面看,这份财报并无亮点:总营收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但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50.4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1.47美元,同样未达预期的1.48美元。按照常规逻辑,这样的成绩单足以让股价承压下跌。
然而,市场的焦点却集中在一个被长期忽视的指标——剩余履约义务(RPO)上。RPO衡量的是企业已签约但尚未确认为收入的未来合同总价值,是预测公司未来增长的关键前瞻性指标。甲骨文的RPO从一年前的水平暴增359%,达到惊人的455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的1800亿美元,甚至数倍于公司当前年收入。
华尔街迅速做出反应。9月10日,甲骨文股价开盘即飙升,最高涨幅超过42%,最终收盘涨幅达35.95%,创下1992年以来的最佳单日表现。这一天,甲骨文市值增加2440亿美元,总市值一度接近万亿美元大关。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落,但截至9月12日收盘,当周涨幅仍超过27%。
甲骨文RPO的爆炸式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与OpenAI签订的云服务协议。据《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这份合同规模高达3000亿美元,OpenAI承诺在五年内向甲骨文购买4.5GW的数据中心算力容量。这一数字足以供应约400万户美国家庭的日常用电,发电量相当于两座以上胡佛大坝的总和,刷新了云计算行业的历史记录。
对OpenAI而言,这笔交易是破解算力瓶颈的关键。长期以来,OpenAI的模型训练和部署高度依赖微软Azure云平台,但随着模型规模指数级增长,Azure的算力容量多次出现瓶颈,直接限制了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与甲骨文的合作,不仅确保了未来算力供应,还降低了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风险。
对甲骨文而言,这份合同是其云业务转型的“加冕礼”。过去十年,甲骨文在云计算市场始终被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压制,但凭借其在数据库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数十亿美元的激进投资,甲骨文打造了专为高性能计算和AI工作负载优化的第二代云基础设施(OCI)。来自全球最大AI算力消耗者的巨额订单,是对OCI技术架构和能力的终极认可。
然而,这场资本狂欢背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首当其冲的是OpenAI的支付能力。据公开信息,OpenAI目前年收入约60亿至100亿美元,且仍处于巨额亏损状态,现金消耗率极高。如何承诺从2027年起每年支付600亿美元的算力费用?市场猜测,这份合同可能并非刚性承诺,而是附带条件的“最高可达”框架协议,最终执行情况将取决于OpenAI未来的融资能力和商业化进程。
其次是对甲骨文交付能力的担忧。建设4.5GW的数据中心需要数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漫长的建设周期以及稳定的能源供应。部分规划中的数据中心甚至尚未破土动工,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能否按时交付,充满不确定性。
长期以来,云计算市场被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三巨头垄断,甲骨文的OCI虽技术不俗,但市场份额始终有限。此次甲骨文通过“中立AI超市”的定位,专注于提供底层基础设施,成功吸引了包括OpenAI在内的所有AI公司,避免了与客户的AI模型直接竞争。
这一战略背后,是AI基础设施“大分化时代”的到来。OpenAI的举动证明,即便是与巨头关系最密切的AI公司,也需要寻求第二、甚至第三供应商以分散风险。未来,AI公司将庞大的计算任务分散到多个云平台将成为常态。
然而,新兴生态系统内部也潜藏着系统性风险。一些分析师指出“AI资金循环圈”现象:英伟达向甲骨文出售GPU,甲骨文利用这些GPU构建云平台,再将算力租回给英伟达等客户。这种资本循环虽能推高相关公司的收入和订单数据,但繁荣可能过度依赖于少数头部AI公司的融资能力,而非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
回顾这几天的惊心动魄,甲骨文的股价飙升并非基于过去的成就,而是市场对其未来在AI基础设施领域核心地位的集体押注。乐观者认为,甲骨文完成了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战略转型,精准捕捉了AI时代的核心需求;悲观者则警告,这笔交易可能是AI泡沫的产物,依赖的是OpenAI不可能实现的财务预测和甲骨文面临的交付挑战。
拉里·埃里森短暂登顶财富之巅的辉煌时刻,究竟是甲骨文新帝国的开端,还是一场史诗级泡沫的顶点?答案或许不在近期的股票行情中,而在于未来数年间,那些正在或即将在全球各地拔地而起的数据中心里。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