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活力中国调研行:解码‘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崛起

时间:2025-09-16 14:52:54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国际金融报



上期所行情显示屏 夏悦超 摄

‘上海胶’‘上海油’‘上海铜’……这些以‘上海价格’为标签的中国商品期货,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崭露头角。9月1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走进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探寻‘上海价格’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密码。

作为中国五大期货交易所之一,上期所自1999年成立以来,始终扎根实体经济,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构建起覆盖金属、能源、化工、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期货品种体系。目前,上期所已上市25个期货品种和18个期权品种,其中原油、低硫燃料油、20号胶、国际铜、集运指数(欧线)等5个期货品种及原油期权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开放,32个期货、期权品种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从‘上海铜’到‘上海油’:中国价格辐射全球

走进上期所交易大厅,实时跳动的行情数据背后,是上期所为实体企业提供的风险对冲服务。以‘上海铜’为例,作为国内运行最成熟、产业参与度最高的商品期货板块,上期所有色金属期货已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其价格被全球产业链广泛采用。

能源领域同样亮点频现。上海原油期货自2018年上市以来,与国际油价联动性显著增强,初步形成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目前稳居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天然橡胶方面,‘上海胶’作为跨境贸易定价基准的实货挂钩量持续增长,全球橡胶定价中心正加速向上海汇聚。今年5月26日,日本大阪交易所挂牌上市‘上海天然橡胶期货’合约,标志着中国期货标准首次实现境外交易所挂牌,成为‘上海价格’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历史脉络:中国期货市场的开放与突破

上期所博物馆的展陈揭示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轨迹。1993年,上海金属交易所推出首个铜期货合约,开启中国工业品期货交易先河;2018年,上海原油期货上市,推动中国能源衍生品市场与国际深度接轨。2024年,上海纸浆期货结算价首次授权挪威浆纸交易所使用,实现中国期货价格向境外市场的输出。

这些突破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同频共振。2024年8月,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要丰富金融领域‘上海价格’‘上海指数’指标体系,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为上期所的国际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国际化成效显著:境外参与度稳步提升

目前,上期所国际化进程已初显成效。境外客户数量持续增长,价格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国际认可度持续提升。例如,‘上海胶’的实货挂钩量增长,反映出全球市场对中国定价的依赖;上海原油期货的亚太价格基准地位,则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战略支撑。

上期所表示,未来将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健全产品体系,深化对外开放,完善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从区域市场到全球舞台,‘上海价格’的崛起不仅是中国金融开放的缩影,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实践。随着上期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一个更具影响力的中国价格体系正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加速形成。